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解读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新华网上海9月19日新媒体专电 题: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解读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振东、潘旭、仇逸
作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上海于19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将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高考新政会否带来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调整?能否有效回应“唯分数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社会关切?专家对实施方案要点作了一一解读。
考试不分文理 外语一年两考
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起,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150分的分值不变。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点评】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高考为指挥棒不同程度存在偏科,而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融合与交叉,各行各业对人才也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取消文理分科教学能避免学生过早分化和固化学术兴趣,也又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英语一年两考并纳入听说测试突破了“一考定终身”,同时有助于扭转过去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语言学习的应用性本质,此外,能分散学生学习压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而不是考前集中突击。为配合英语考试改革,应加强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的建设,用考试组织能力的提升为改革“护航”。
“升格”学业考 选课由特长
根据上海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等13门科目,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合格”是高中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此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除合格性考试外,还增设等级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并参加考试,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按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13门科目的合格考与等级考分散在高中三年,学生均只能参加一次,随教随考随清。
【点评】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刘京海:这一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3门科目,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上海现行高考形式是“3+1”,一定程度上造成偏科严重,“学物理的竟一点不懂化学”,这招致了高校的抱怨。新政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学前校长唐盛昌:有家长担心3门等级考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一方面,“合格考”考试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会大大降低;同时,“等级考”科目分值将低于语数外分值,并且随教随考随清,就是希望尽量让考试和整个教学的安排贴得更紧密,避免机械式、无意义的复习,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和集中备考产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课程选择性的增加、对分层教学的需求,将“倒逼”高中教学方式作出改变,或可采取“走班制”,将参加合格考和等级考的学生完全分班,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课时授课;还可以是“加课制”,大课以合格考作为标准,另给参加等级考的学生加课,学校可根据实际进行应对。
综合素质进档案 多把尺子量学生
根据国家要求,此次上海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将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一考定终身”很大的缺陷在于用一个“总分”代替对一个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打开多元评价的闸门,便会发现更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仅作为参考,却是此轮高考改革中最具新意的部分,将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推进科学育人和选才。但同时这也是改革的难点,只有明确了指标、测评方法、权重配比、应用程度等,保障了评价的真实、透明,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意义。
高校录取更自主 双向选择机会多
实施方案规定,2017年起,上海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等级考每门满分70分。等级考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6门等级考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校可提出优先录取条件。
方案还规定,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点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已试点多年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迈出了从“招分”到“招生”的突破。此次改革让更多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对学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入读高校、专业的匹配度,有助于后续的人才培养。当然,这也将“倒逼”高校对自身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作出清晰规划,否则便有找不到学生的风险。
事实上,现在很多高中不仅在拼本科率,还在拼一本率。合并一、二批次录取之后,高中比拼的根基就没有了,这对于高中回归素质教育有所促进;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都有录取时把自己学校放进一本的愿望,有时靠的是政策而非办学质量。合并后,本科高校都在统一水平线上竞争,促使高校要关注学生,靠提升办学质量、办出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 增加职教吸引力
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招生。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2017年起,上海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高中生应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在上海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点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人才,也有利于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考试负担。与此同时,新政也有利于高中的多样发展,为有职业教育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升学路径。(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