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编者按:省委宣传部《政工论坛》2016年第6期发表题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文章,介绍了我校贯穿三大阶段,突出道德教育,强化师德养成;加强文化建设,聚焦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落实四进制度,打造三大基地,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的相关工作。全文转载于后。
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形成了具有师大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一、贯穿三大阶段,突出道德教育,强化师德养成
作为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将道德教育、师德养成与专业学习教育并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贯穿学生在校的“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三大阶段。即:低年级学生以“适应——养成、转变、目标”为主题,开展入学教育、适应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高年级学生以“成长——价值观塑造、学业发展、能力成长”为主题,开展价值观教育、学业发展教育和能力提升教育;毕业生以“发展——面向未来,促进人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心态及幸福观教育。
坚持正面导向,诠释师德内涵,展示师德风范。 学校定期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教学新秀”、“十佳优秀辅导员”、“十佳特等奖学金”等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典型的评选和事迹宣传,举办“最美地震老师”、“最美乡村教师”、基层就业先进典型等专题宣讲,传递教师的时代精神内涵和师德正能量,出版《师大故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先进典型勤恳敬业、甘为人梯和关爱学生的高尚情操。着力抓好典型示范,按照师生参与选、参与评、参与讲的“三参与”原则,大力开展“川师学霸是这样炼成的”“自强之星”“勤勉奋进,青春无悔——优秀师大学子”以及“先进故事分享演讲会”等活动,加强榜样文化建设。组织教职员工进一线、进教室、进社团,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宣讲、专题调研,以实际行动向榜样学习,扩大典型示范的感召力影响力。
坚持知行结合,内化师德于心,外化师德于行 。学校围绕师德师风养成,多年来坚持实施师德宣讲、教师礼仪、师德承诺和师德档案“四大工程”,大力发挥教师道德评价委员会在规范教师行为上的导向作用,积极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了内容丰富、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义务家教、贫困山区支教、社区教育帮扶、科技和教育扶贫等活动践行教师精神,引导学生践行教师精神,深化乐于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将师德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聚焦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围绕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内涵实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主题鲜明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继承与创新结合,突出精神文化主题。 学校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精神文明成果的结合,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熏陶滋养作用,发挥党史国史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塑造作用。每年面向师生开展“中华赞•中华颂”诗词歌赋创作朗诵赛、“嘤鸣园”传统文化讲座、国学经典品读周等系列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责任感及公共伦理教育等体系中,确保大到每学年、小到每一周的活动都重点明确、主题清晰。坚持传统活动阵地与新兴活动阵地结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计划,加强思政微博、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建设,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文明创建网络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校正在实施的“青年导航工程”“青年强基工程”“青年创业工程”“青年博雅工程”“青年博爱工程”五大青年工程。
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结合,突出育人文化主题。 学校结合师范院校特点,发挥师德文化育人功能。在课堂主阵地方面,严把制度建设关、课程内容关、讲授监督关,建立课堂教学巡查、教学督导督查、同行评议、学生评价和讲课大赛相互结合,全面评价和随机抽查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坚持改善办学条件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并举,教学楼、公共区大量使用师生的绘画、书法及雕塑作品,反映学校历史的老照片,与师范教育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等。校内专门修建了校史主题公园,设立解读学校精神文化的辞赋、雕刻以及反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理念的雕塑。学校景观和干道名称均取自古代典籍或学校历史。
以美启智与以美育人结合,突出美育文化主题。 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美育学校”和“尚美杯”大学生艺术节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不仅要有崇尚美的心灵、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1985年学校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业余美校(后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校从198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尚美杯”大学生艺术节,素质教育成效显著。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三、落实四进制度,打造三大基地,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落实“四进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又以落实“四进制度”为抓手,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实践能力。一是教师进班级制度。包括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学院每个教工支部或教研室联系本学院一个班级;机关教工党支部联系一个班级;学院的每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寝室。二是管理服务部门工作人员进一线制度。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必须进一线,及时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三是政工人员进寝室、教室和社团制度。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和教室;鼓励政工人员、“两课”教师和专业老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四是教师带领学生进社会制度。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我校还充分发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职能和优势,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引领。
打造三大基地,分类分层培养人才。 学校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把握机遇,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和挖掘优质办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低年级、高年级,师范生、非师范生,理工类、人文社科和艺术类等不同类别学生,着力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引导力大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理工科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文社科和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基地等三大基地。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等为主体,突出专业化特征,强化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外援师资计划等教师职后培训任务;理工科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旨,瞄准产业结构,强化技能训练,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大学生科技孵化园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集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真实(或仿真)环境;人文社科和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基地,面向文化市场,突出实际应用,建立起了专业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模式、社会项目引入课堂培养模式、德艺双馨综合协调发展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为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实用型人才,又追求艺术个性和创新的拔尖人才。这三大基地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相互融通,资源共享,有效整合了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特别突出了理论与实践并举、引导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服务和作用于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