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称部分学生不信风骨远胜媚骨 四川书记回信
青年志愿者与省委书记的“约定”
本报记者 王鑫昕
4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将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一封信交到了该校学工部实习老师徐茂的手中。
此前,徐茂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给王东明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最近的“所做、所感、所忧和所盼”。王东明收信后,给他写了回信。
两人的交往始于去年。2013年4月23日,雅安地震发生后第四天,作为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徐茂在荥经县体育馆发放救灾物资。当时,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正在那里检查救灾物资的储备发放工作。
王东明看到很多年轻人在那里当志愿者,便过去与他们交谈,对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举动表示肯定。交谈中,志愿者徐茂提到“时穷节乃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危难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
王东明听后对徐茂说,这是一个课题,就留给你来做,你回去之后做一个调研,了解一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机会我们再谈一谈。
就这样,在这次偶然的见面中,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从省委书记那里领到了一个调研课题。在随后的一年中,徐茂利用自己在电子科技大学学工部当实习老师的机会,与青年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深入交流。基于这些交流,他形成了一个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初步调研报告。
作为对一年前约定的回应,今年4月,徐茂提笔给王东明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调研成果。他围绕“所做、所感、所忧和所盼”,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信。在信中,徐茂介绍了自己自2008年以来参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关爱留守儿童的经历,以及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一些困惑。
大学毕业后,徐茂为了追随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的梦想,放弃优厚的待遇到成都做了一名实习老师。他的选择曾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有的说他自命清高,有的说他不知天高地厚。“我有时候就想,这个社会怎么了,有梦想的人就是离经叛道、不安分的吗?”在给王东明的信中,徐茂感叹。
信中更主要的部分,是他的调研思考。他围绕信仰、责任、道德三部分内容,向王东明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困惑和问题。“一些青年学生对社会和信仰存在质疑,不相信或慢慢地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天下太平’很难在青年学生中像以前那样能引起共鸣了。”徐茂写道。
他在信中说,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同时也应该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采取措施修正和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他还介绍了自己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在青年学生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新的探索。
4月初,徐茂寄出了这封信,不过,他并没有对下文有更多期待。“省委书记太忙了,没有回信是情理之中,回了信是意外。”
“意外”在4月30日到来。那天,中共四川省委副秘书长马波率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的负责人来到电子科技大学,给徐茂送来了王东明的回信。
王东明在信中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包括你在内的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入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感谢大家的无私付出。
“从信中得知,你和其他老师一道,积极组织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地的青年学生加强交流,并向全国先进典型学习,共同传递正能量、梦想和希望,我感到十分欣慰。”王东明在信中写道,“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青年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以及责任与担当。”
王东明还说,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向你和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及青年教师,向全省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梦想。希望广大青年朋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砥砺高尚品格,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四川梦,脚踏实地、激情奋斗,在美好的青春时节、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除了送达信件,马波还代表王东明围绕“个人梦想怎么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希望党委政府为青年搭建什么样的平台”等三个方面跟徐茂进行了深入交流。
交流中,徐茂建议,现在许多社会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建议党委政府为青年搭建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让青年真正地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青年进而才能知道社会需要自己做什么。
马波一一记下了徐茂的建议,并复述确认。他对徐茂表示,这些建议将带回去作为制定青年学生有关政策的参考依据。
本报成都5月3日电
(原标题:青年志愿者与省委书记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