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打响十三五“升理”第一枪:学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成长史

23.04.2018  17:09

我校在“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强工、升理、精文”的学科发展路径,以促进实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2018年3月27日,国务院学位办公布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我校生物学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学校理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学校十三五“升理”打响第一枪!

六十余载  稳步前进

1939年,在四川成立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四川省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这便是我校生物与农业类学科最早的历史起源,其后经历了1952年的遂宁农业学校、1978年的绵阳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的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下辖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办农业生物类本科,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开启了新航程。

在开办本科后,生命学院经过了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3年,开办三年的生命学院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获植物学硕士点。植物学是生命学院的带头学科,在2002年就被列入了学校重点学科,目前,该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优势学科。植物学主要针对西部潮湿、寡照等气候条件和重金属污染环境条件,着重研究高光效、抗真菌病害等粮食作物以及放射性与伴生重金属低转移、超富集或土壤稳定型植物的生理基础、种质创新、遗传机理等,形成了植物定向遗传改良与调控复合研究体系,获得500余份遗传创新材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5年来,审定植物与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推广5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2010年,生命学院获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科根据国家国防军工、核能开发、西部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四川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49家董事会单位联合办学的体制优势,融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建成了国防基础学科,形成了“以西部生物资源创新利用为基础,核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性污染生物治理为特色”的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学4个学科方向,把握了我校生物学的历史积淀和“军工”特色,得到了国内生物学同行领域专家的认可和较好评价。

2018年,学校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生命学院院长侯大斌看来,这不仅意味着我校理学类基础性学科取得发展,更是意味着生命学院学科的建设取得了成效,能够更好地形成学科群,为学校建设“双一流”助力。同时他认为,有了博士点这个平台,生物学科也能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他将此归纳为三点:一是良好的学科声誉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输入也能为生物学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二是可以更好地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三是在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联合办学、国际培训等方面积极拓展,直接参与我国的国际化战略如“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理论变应用  打造自身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本质的基础性学科,是侧重于理论的基础研究。我校的生物学科则主要是面向农业、环境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需求,体现了应用性特色和优势。

2006年生命学院开始了博士点的建设,生物学作为支撑学科支撑环境与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两个学科获得一级博士点作出了贡献。在与环境、材料学科的合作过程中,生物学科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交叉学科的特点也慢慢显现。在此后的发展中生物学科更为致力于交叉学科的建设,形成了以西部生物资源利用为基础、核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性污染生物治理的学科特色。

我国铀资源及铀矿冶、核材料生产和加工、核废物处理处置等国防军工和核工业企事业单位主要都在西部,集中在四川。我校生物学科利用已有的一批国家国防学科、科研平台与团队,发挥学校拥有的“保密、军工科研、辐射安全”等系列认证资质和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配套资源,“军工特色”尤为凸显,在放射性污染生物治理方面研究取得较大成就,超富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修复技术和国防军工特种生物质基吸附材料已列入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铀尾矿环境治理工程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承担多项国家国防军工专项和重点项目,相关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多项,“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生物学科还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拥有1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实习场所,校内实验实习用地近200亩。学科还与国内外及社会各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已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有7个企业为学生设立了奖学金。

认真严谨  申报成功

自去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出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后,我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布置,全力支持生物学等三个学科的博士点申报工作。与以往的博士点申报方式不同,此次国家专门制定了每个学科的申报条件和标准。就生物学科而言,申报条件对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以及培养环境与条件四大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在申报过程中,生物学科便根据申报条件一一对应着进行逐项准备。

在学科方向与特色方面,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我校生物学科凝练了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学四个学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学科队伍方面,我校生物学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包括正高级职称教师20余人和博士50余人,有以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为代表的省人才称号10余人;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1个以及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生物学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人数150余人,其中研究生继续读博人数占10%以上,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40余篇。在培养环境与条件方面,我校生物学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1项),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近5年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与省部项目70余项,教师科研项目总经费4500余万元;实验室超过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4000万元。

我校生物学科在认真梳理学科发展基础后,对照申报条件准备申报材料,紧抓“学校科研配套资源得天独厚难以替代”的优势和该学科的军工特色,尤其是“国防军工和核工业企事业单位主要都在西部,集中在四川,其高层次人才需求多缺口大,且相当长时期内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还十分困难”的特点,精心组织申报材料,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检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无误,认真准备各项数据的支撑材料以备转接随时核查。同时,该学科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邀请专家反复讨论申报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反复修改15次以上,历经半年的申报准备后,经过社会材料公示、省学位办审核推荐、学科专家评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我校最终新增生物学博士授权点。

坚持特色方向 建设学科高地

自生物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后,其便被我校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根据国家军民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生物学学科发展现状,生物学科也提前制定了自己的建设目标,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该学科建成西部高层次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全国排名30~40%,力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成为西南一流,建成国内知名的生物学科;第二步,到2030年该学科建成我国高层次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全国排名10~20%,力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成为国内一流,建成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第三步,到2050年该学科建成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学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力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

侯大斌认为,此次生物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机遇与挑战并重。机遇是随着国家创新战略、健康中国、农业现代化、军民融合、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生物学研究仍将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最前沿、最需要发展的领域,将在研发高产、优质、抗逆、抗病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研发新的医药产品和治疗手段,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对该方面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需求也仍处在紧缺的状态。挑战是依据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和与国内高水平学科比较,我校生物学科还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发展后,还需要迎接国家对新增博士点的专项评估和参加下一轮国家水平评估,因此学科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和建设压力。

为3年后能够拿出更好的成果接受评估检验,在2019年正式招生前,生物学科也提前制定了博士点建设和管理管理办法,其主旨是以打牢稻麦研究、工业用林木树转基因研究、逆境生物效应与生物恢复研究3个特色研究方向为基础,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学校规划再继续拓展研究方向。首先,在建设理念上,将博士培养与整体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形成本硕博贯通体系;通过卓越人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本科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进行硕士培养,在硕士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行博士培养,为学生搭建一条成长成才的道路。其次,根据博士点申报条件中对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要求,继续加强建设。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包括加强与校内环境、材料、控制等优势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取得共赢效果;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聘请一批高水平专家、教授指导和帮助本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强与行业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将研究成果实现应用转化。最后,要加强包括培养方案、导师队伍、课程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