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一学校将生活用品制作成教具 一秒奏出“打击乐”
宗场中心校的“打击乐器”
废旧钢管和钢盆做成的台式“打击乐器”,竹筒做成的“竹鼓”,还有锅、盆、锄头等生活用品都成了乐器;美术教室里,有的学生用黄泥玩泥塑,有的学生在木瓢、卵石上画脸谱;操场上,学生们将“珠节绳”跳出了各种花样……这是昨(28)日记者在宜宾市翠屏区宗场中心校看到的场景。
教具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物品,以前的老师由于教具缺乏,他们常常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制的算术小棒、图形模型、画图工具……随着学校条件的改善,即使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也配备了完善的教具,但是如今,宜宾一些学校正在发挥创意,自制一些特别的教具,让学生能快乐学习。
锅碗瓢盆“请”进课堂
“翠屏区在区域性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课改上力度很大,但自主开发创新的成果在农村学校相对薄弱。”2009年,刚刚上任宗场中心校校长的邓武林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一次外出考察看到一些地方运用生活用品表演大型文艺节目,又看到学生们课间喜欢跳绳之类的游戏活动,邓武林便突发灵感,结合学校“人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就将一些生活用品“请”进来。“这些东西成本低,使用方便,学生参与面广。”
她的想法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教师们绘制“打击乐”和“竹鼓”的草图,然后再研讨改进。如“竹鼓”最初就是由一个铁架上装一个竹筒做成的“鼓”,后来又把支架改成了竹片,这样又轻巧方便,敲击出来的音色更清脆悦耳。“节奏感训练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很重要。”学校音乐教师邓菊说。
五年级(2)班学生吴庆媛在读四年级时抱着好奇的心理参加了这个“打击乐”项目,没想到一接触竟有些爱不释手,回家都情不自禁地用筷子敲击饭碗,以至把饭碗都敲坏了不少。
学校经过论证选用类似《铁匠波尔卡》这样轻快、活泼、节奏感强的乐曲,依托“打击乐”和“竹鼓”这类独特的教具,每周开设一节选修课,让学生滚动参与。学校共20多个学生社团,而每次报名参与“打击乐”的学生都不少于20名。
“玩”出学校艺教新风景
木瓢、藤圈、铁环、沙包、毽子甚至还有黄泥、卵石这些都成了教具,类似“跳房子”那样的地方优秀民间儿童游戏也不断走进校园,即便是绘画也多选用“五粮液”酿造的题材,让学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在宗场中心校,还有一个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花样跳绳”,学校成立教师、学生“珠节绳”两个社团,聘请专业团队来开展培训,不仅在课间、在体育课中渗透“花样跳绳”,学校还计划编创一些游戏,将其融入大课间。
教师特长、学生兴趣、学校实际对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教育活动和课间游戏活动,为素质教育开辟出一条新路子,“玩”出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别样风景。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上来,把传统的、民俗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教学元素融合起来,不断研发并深化地方生态课程,惠及广大师生。”邓武林还有新的打算:“下一步还要不断优化,让学生登上更高的展台。”(陈楠 记者 李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