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军:习大大关于扶贫的三妙计

23.12.2015  11:14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公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民生看点。对于脱贫解困、缩小差距,公报指出:一是要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摘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可见,扶贫开发工作正需“攻坚拔寨”“啃硬骨头”。而此时提出要在5年之内实现全部脱贫,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么难,怎么办?习大大的扶贫锦囊中究竟有哪些绝妙计策?

  锦囊妙计一:“正源”以得民心。如何正源?首先当然要端正脱贫观念。扶贫,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扶贫。习大大早在《摆脱贫困》一书《弱鸟如何先飞》篇中就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真知灼见,发人深省,更催人奋进。脱贫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干群必须消除“贫困意识”,避免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要克服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找准自身优势,在困境中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致富之路;要树立“自力更生”思想,自觉摒弃“等、靠、要”陋习,坚定信念,勇挑大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锦囊妙计二:“取道”以得民意。何谓取道?明确脱贫之法也。从政以来,扶贫是习大大花精力最多的工作之一。从在宁德树立“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脱贫观念,到在福州打“扶贫攻坚战”;从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到在甘肃宁夏访贫问苦;从2012年12月刚上任不久就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到2013年11月深入连片特困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从2014年10月17日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我国的“扶贫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到2015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仍不忘结算“脱贫账”……他攀荆棘、进菇棚、下鸡场、蹚沟渠,走村入户,访贤问计,不辞劳苦,为脱贫策略的形成,储备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此次《公报》带来的好消息,涵盖了人口、教育、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政府而言,扶贫不仅仅是采取补救措施,给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扶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更应该提高“造血”功能,抓好教育、关爱弱势、对症下药、完善保障,从而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地发展经济。而《公报》中所涉,正合民意!

  锦囊妙计三:“聚气”以得民力。聚什么气?自然是“人气”。公报写到:“要在5年之内实现全部脱贫”,这可是亮出了整体性脱贫的宏伟宣言。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瓶颈制约和全新挑战,正是着力破解难题、加大扶贫、补齐短板的大好时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要想甩掉“贫困帽”,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扶持和资助,更要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正如《摆脱贫困》一书《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篇中所言:“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人民万众一心,才能确保按时脱贫。而此次《公报》强调的“全面脱贫”、“共享发展”,不仅将让人民在发展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更汇聚了大量人气,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