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秧凳摞子吗?成都有个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

14.06.2015  19:11

20多年来,赵文清走遍川内的山山水水,寻找失落的农耕文化遗物,然后逐一进行整理。

讲解功用

巨大石碾

  鸡公车、秧凳、摞子……这些东西你认识吗?

  鸡公车推,风谷机转,肩挑手提背驮,乘轿骑马滑竿。蓑衣斗笠草鞋,打铁造纸竹编。拌桶箩筛连盖,犁耙石磨锄镰;养蚕搓麻牵绳,机织布匹绸缎;油伞摇扇烘笼,刨锯斧凿墨线……

  这些曾经存在于古蜀文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品,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双流县,有一位退休企业家,他已收藏了1300多件古蜀农耕器具,开办了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这些器具,又将我们拉回到遥远的古蜀农耕文明时代。

  收藏:农耕文化需要传承

  一走进位于双流东升街道板桥三组的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眼前典雅端庄布局的院落艺术墙上,刻画着古蜀先民一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图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古蜀先民拓荒繁衍时辛勤劳作的场面。再往里走,首先看见一个巨大的水碾,“吱吱呀呀”的转盘声仿佛让人置身于那遥远的过去。“耕读传家三千余稔 农夫子弟辛勤稼穑”收藏馆的门联昭示出蚕丛创业,艰难开拓繁衍的励志精神。

  “这里的藏品很多都是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的,这些农具现在基本都已经消失了,比如这个秧凳就是过去扯秧头用的,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独立打造这个收藏馆的赵文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古蜀先民的艰难,也不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他们看到的只是端上餐桌的美食,所以我就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要珍惜粮食,铭记祖先的辛勤劳作。

  这些“并不值钱”的农耕器具,赵文清为什么要费尽力气收集?回忆起过往,他一下打开了话匣。

  40年前,当赵文清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时,就开始学建筑手艺。从此,他便与建筑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凭借出色的手艺,他在建筑行业当起了小包工头,一干就是10年,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文清白手起家,自筹资金率先办起了乡镇企业,他还于2000年10月赴京参加了“全国百名优秀乡镇企业家”评选活动并获殊荣。

  创业:成功后的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