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38万公里 “四川造”遥牵“嫦娥”的手

15.12.2013  18:25

    12月14日深夜11点39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简称“十所”)副总工程师柴霖隔着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将四川与“嫦娥”的缘分娓娓道来。

    “嫦娥三号”昨晚成功登陆月球。“现在隔着38万公里,咋沟通?就看四川的测控站来‘一线牵’了。”柴霖介绍,着陆后,地面要操控“嫦娥三号”和“玉兔”,仍需通过位于佳木斯和喀什的深空测控站来发送指令、接收数据。在“嫦娥三号”发射时,更有13个站发射指令,其中10个站为国产,“四川造”占了6个。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才竣工的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它的天线直径66米,为亚洲最大;信号作用距离达4亿公里——它甚至可以操控到火星的飞行器,全球仅有美俄和欧盟能达到这一水平。“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探测器能飞行的最远距离,未来我国探测火星,它将发挥巨大作用。”让四川人骄傲的是,它有着纯正的“四川血脉”:除天线外,该站均由位于成都的十所建造。

    如今成功登陆,珍贵科研数据传回地球后,将由“四川造”负责接收。柴霖介绍,地面应用系统中数据接收和任务管理分系统同样由十所完成。

    事实上,四川与“嫦娥”的缘分,从发射时便已开始。安装在火箭上的外测安全分系统,即“应答机”,负责和地面配合;整个任务过程中,中心和各站点的时间统一,都由四川的时统设备完成,“保证时间误差在百万分之一秒这个全球最高水平,分毫不差。”记者 熊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