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零彩礼”改革怎样才能让人接受?

20.09.2022  20:43

  近日,河南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将开封市、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等20个地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婚俗改革的目标是达到‘零彩礼’、节俭办婚事,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调查,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彩礼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男方除了需要在城里买房外,一般还要给女方家庭送二三十万元的彩礼,部分地区彩礼甚至高达四五十万元。

  一方面,“天价彩礼”降低了适龄男女的结婚意愿,直接影响到国家人口前景;另一方面,彩礼的攀比、拜金意味十足,不啻对于婚姻的诅咒,很多最终演变成了家事诉讼,让曾经的一家人走向法庭,争得面红耳赤。早在2014年,河南省宁陵县有关婚姻彩礼的案件就占到了家事案件的近三分之一。2020年,商丘中院专门出台文件裁判指引,明确规定,返还彩礼时,对超出10万元的部分全额返还,10万元以内的部分按比例返还,努力以司法政策积极引导群众降低彩礼门槛,推动移风易俗。

  其实,说到河南婚俗改革的目标“零彩礼”,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在江浙一带,有一种“两头婚”的婚姻模式,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是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皆是婚娶婚嫁,夫妻两头走。他们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夫妻一起抚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既没有彩礼,也没有陪嫁。

  从“两头婚”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彩礼绝不仅仅代表着彩礼本身,它与双方的经济地位、社会分工等重要问题紧密相关。取消彩礼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与此同时,婚姻双方的关系变了,相处模式变了,连带着生育、养育下一代的理念都发生了变化。相比而言,这些变化才是更为根本性的,更为影响深远的。

  当然不是说河南的婚俗改革就应该向着“两头婚”改,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不同人群有不同人群的需求,决不能一刀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孤立地推行“零彩礼”,而不考虑与婚姻相关的其他因素,可能并不现实。这或许也是过去很多地方倡导“零彩礼”但效果不佳的原因。

  彩礼作为我国千百年来婚俗的一部分,彩礼有其路径依赖、环境依赖。在过去,女性出嫁就意味着从娘家到了婆家,是从属于丈夫和婆家的。而从娘家的角度看,自己家养的女儿“”了别人家,那么要一些经济补偿也是合情合理的。而现在,虽然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了,但是,在很多地方,出嫁女都很难享受到娘家的拆迁、征地等补偿,户籍迁移之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会转移至嫁入的村组。换句话说,实际上,人们还是会把出嫁女看成是婆家人而不是娘家人。

  即使不考虑这些经济因素,仅从人情常理出发,很多家庭也倾向于适当要一些彩礼。笔者作为一名江浙地区的女性,当初结婚的时候,也收了彩礼。记得当时父母提起彩礼时略有些尴尬,但又很坚决。因为他们一方面不想让人误以为是靠女儿挣钱,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对女方必要的尊重。毕竟,在我们乡下,不要彩礼的婚姻一般都不那么光彩。要改变这种“集体意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说,不正常的“天价彩礼”,是对过往两性不平等的关系的扭曲反映。要彻底纠正它,还在于推动落实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当农村不必执着于“养儿防老”,当女性的土地承包权益不被任意剥夺,当村子里的纠纷解决不需要考虑“赵家兄弟多,拳头大”,当农村女性有充分的经济独立……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点击进入专题: 今日热点精编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