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旗下媒体罕见发文用蒋介石抗战口号

19.08.2017  09:04
新华社旗下媒体罕见发文用蒋介石抗战口号 - News.Sina.com.Cn
新华社旗下媒体罕见发文用蒋介石抗战口号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原标题: 今日新华社旗下媒体罕见发文用蒋介石提出的抗战口号

  今日,新华社旗下媒体新华每日电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一篇《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沪会战如何改变中国?》(以下简称”文章”)中,引用蒋介石的抗战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并肯定了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积极作用。

  上述公众号简介显示为“新华社唯一的文化类公号。文化热点、历史专栏、时政解析、美文选粹,每日6点30、15点、20点,与您有约”。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注意到,做为国家通讯社,以开放的态度探讨历史并发表类似历史题材的文章正视蒋介石的抗战作用并不多见。

   出处: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中提出

  大白新闻查阅史料发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政治口号。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后来,青年军先后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在日本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责难。政府当局把军事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兵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太差,于是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规定凡年满18岁到35岁、受过中等程度以上文化教育、身体健康的青年都可作为应征对象,服役期两年。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

   文章配图为台湾抗战纪录片剧照

  百度百科显示,《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台湾拍摄的一部反映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纪录片,该片由卓越传播拍摄,编导是陈君天和刘侃如,监制马树礼、蒋纬国和夏功权。历经10年,采访见证人800人,45集纪录片,5次再版。

  据《深圳晚报》2016年12月12日报道,该片导演陈君天从台湾赶来深圳参加关爱抗战老兵慈善晚宴,作为纪录片导演,他一生就要做出自己满意的纪录片。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完成《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第六版。”1995年,由陈君天执导拍摄的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台湾播出,引起极大关注。现在陈君天在筹备第六版补充拍摄,从走访台湾老兵已经扩展为拜访大陆台湾两地800多位老兵。21年来,陈君天的素材积累越来越多。每次接到新线索,陈君天就坐不住,一定要去现场瞅瞅。

  上述报道还称,陈君天为了完成《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拍摄,卖掉房子耗尽全部积蓄,团队里有人坚持不下去,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在他看来,历史的真实应由当事人讲述。在《一寸山河一寸血》拍摄过程中,陈君天坚持让每一段历史都能找到对应的当事人。

  据报道,有人曾提出向陈君天购买版权。陈君天对这种要求全部拒绝,“我只能接受删减画面,图文绝对不可以修改。”保证素材的真实,是陈君天对纪录片不可触碰的底线。“没有钱借钱,接其他的活赚钱,也要保持《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独立性。”

  大白新闻注意到,而该记录片未在大陆上映。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今日所刊发的文章配图正在这部纪录片的剧照,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文章肯定蒋介石抗战作用

  淞沪会战时,黄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67师师长,他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一文中写道:“就在拂晓时,日军开始炮击,向我阵地发动全线进攻,罗店全镇毁于炮火,成为一片焦土。我军经常趁敌机不能活动的晚间,发动夜战以夺回白天丧失的阵地,有时进行肉搏战,双方伤亡都很大,第67师伤亡过半。

  淞沪会战中,罗店战场异常残酷,有“血肉磨坊”之称。黄维的67师在罗店打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够。

  大白新闻注意到,十八军是蒋介石的主力王牌,堪称当时最精锐的中国军队,尚且打得如此惨烈,遑论其他装备低劣的部队。

  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步兵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70余万人参加战斗,死伤30余万人。日军投入20余万人,伤亡4万余人。

  文章作者若干年前曾访问过亲历淞沪会战的二十军驻上海办事处少将处长杜重石,他回忆说:“敌人火力很猛,我在战壕里用刺刀把一顶军帽撑出去,转眼间帽子上就被打了十几个洞。”他还说:“我们的队伍每天一个师一个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前线3个钟头就减员一半,有的支持了5个钟头就减员2/3……战场就像个大炉,人一填进去就被熔化了。

  文章认为,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式拉开帷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文章援引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的论述:“淞沪会战最大的收获,是中国全民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的提升。中国军队面对强悍的侵略者拼死作战,没有丝毫的妥协与屈服,几十万官兵在注定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作战中顽强勇敢,其铮铮铁骨令人对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