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天津爆炸生态公园:偷懒

13.09.2015  11:55
生态公园概念方案

  (年糕君/文)

  9月5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务网上公布了天津8·12大爆炸核心区的概念规划,拟建“海港生态公园”,并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

  方案准备将爆炸核心区附近的24公顷土地建成一个生态公园,设置雕塑群纪念大爆炸中牺牲的消防战士,公园周边配套小学、幼儿园等设施,一共43公顷,预计在明年7月底全部完工。“舒适、宜人”,按照方案对公园的描述,未来它会变得跟无数普通的城市公园一个模样,漫步其间的市民们,遛着狗、跑着步,呈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生活。有关灾难的痕迹似乎只会进行最低限度的保留,直至消失于时光里。

  所以,这是这个公园存在的意义吗?它只是一座能遛狗的平庸的城市公园,还是一座能用来体验、反思、追忆的特色公园呢?

  一。土壤修复:清洗比置换更彻底

  大爆炸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坑,还有周围方圆1000米范围内的大量被氰化物等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和水体。概念方案中用“土壤修复后公园中心规划水面”这一句话浓缩了最重要的环节。根据规划时间表不难猜测,所谓的“修复土壤”就是将场地内的污染土全部挖出,再运来干净的土壤填回原处。这么做最为简单省时,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奥运前也曾经用这种方式,封存了10万吨受污染土壤。然而这种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挖掘出的污染土壤若是贸然地堆放处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若是当做危险品密封保存,又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存放如此大的数量。工人在运输作业过程中也必须做好防护工作,以免暴露于风险中。

  其实,就地净化土壤也未尝不可,这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早在1969年,设计师Richard Haag将美国西雅图被煤气厂污染的土地无毒化,并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个美丽的公园。设计师分析土壤中的污染成分,在土壤中加入腐殖质、草籽和下水道中沉积的淤泥,采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分解土壤中原有的芳香烃和焦油。该公园在1976年向公众开放时,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已经降到合格标准,草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治理了污染的土壤,还消化了大量的下水道废弃物,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更熟悉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场地——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也曾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工业污染地和垃圾填埋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能检测出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一些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等等,并且已有大量有毒工业溶剂渗入地下水,一些重金属甚至渗入地下40米的地下水和基岩中。然而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总工程师SaphinaSharif表示:“直接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垃圾场然后填埋,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于是英国人决定利用先进的手段,用巨型土壤“洗衣机”就地将土壤清洗一次。整个工程从2006年10月开始,一直到2010年6月才结束,负责人表示清洁后的土壤即使被小孩不小心吞下都绝不会有问题。

  中国有技术、有能力并且有责任利用科技手段修复大爆炸之后残留的污染土壤,而非简单的拆东墙补西墙,挖土回填了事。

  二。生态:密集种树并不一定对自然友好

  公园密密麻麻栽满大树是不是生态?的确,大规模种树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观赏效果,但树木移植以及养护都需要相当的花费,同时也不能保证存活率,更无法评价其生态性。事实上,许多真正生态的公园看起来反而并不全是遮天蔽日的树冠。

  杭州的江洋畈生态公园,原是用于堆积西湖淤泥的山谷,是个蚊虫肆虐、臭气熏天的大沼泽地。设计师看到其中蓬勃的生机,决定将生物演替的进程保留下来,向公众展示自然的自我修复过程。于是首先清理了死亡的植株和四处蔓延的有害藤本,划出一些区域作为“生境岛”不加干涉和改造,其他地方并不是遵循常规的流程一味种树,反而适当地疏伐乔木,让更多的光线射入树林,让强壮的植物更加健康地生长,让树下的空间长出新的植物,提高物种多样性。最终,这个公园不仅起到休闲、观光、娱乐的功能,还兼具生态、科普、教育等作用。

  就在大爆炸所在的天津,也有一个国际知名的生态公园项目,即桥园公园。这里原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设计师挖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塘,有的水、有的旱,让植物在其中自我修复,上演真正意义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终不同的坑塘中留下的是适宜不同水位深浅和盐碱度的植物群落。(图5)

  上述的这两个生态公园,造价低廉,管理的成本也很低,同时向公众展示了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有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借助高科技的生态恢复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手段,尊重自然,让自然自己做功,也可一举多得。

  三。纪念方式:雕塑,一种偷懒的记忆

  规划方案提出,“公园中心规划景观水面,水面周围布置木栈道,水面北侧草坪上设置雕塑群,主要讴歌、赞颂在这次抢险中英勇牺牲的消防战士,以‘记忆’的方式诠释8.12事故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生命历程,铭记历史教训,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愿景。

  雕塑是纪念一个事件的最简单的方式,然而雕塑和纪念碑都是大到脱离人的尺度,虽能在视觉上给人冲击,但也因此让人产生距离感,而且以人作为纪念的主体,遮蔽了灾难的其它部分,也极大削弱了纪念的意义。

  灾难的教训,是否有更好的方式铭刻下来?事实上,现代纪念性公园也可以不通过建立雕塑的手段达到纪念的目的。美国9·11国家纪念公园运用极其简单的手法“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纽约客们坚强的内心,更是一个伟大城市不朽的品格。这里或许不是旅行乐园,但却是一个充满感动和怀念的圣地。”利用被炸毁的双子塔的地基,设计师设计了倾泻而下的瀑布,磅礴的水声让人感到生命的无情流逝,同时也能涤荡纷乱的思绪。水池的外围刻着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设计师的观点是:园林必须让空旷的力量显得更为强大,虽然园林设计听起来很简单,实现起来却极具挑战性。“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的原则是用最少的元素办最多的事。

  而国内也有同样优秀的案例,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来自于原野等设计师在2007年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方案。中心的一个大水面,分隔道路,同时给人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像是在暗示天人永隔,告慰死难者,给生者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7.28米高的黑色花岗岩墙,刻着24万名死难者的名字,并且将天空、大地、周围景物及参观瞻仰的人影反射于其中,这边是活生生的人,而那边却是一个再也无法复活的名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设计师还设计了一条“纪念之路”作为参观者的路径,人们行走其中,情绪随之而起伏。一段被震弯的铁轨铺在水面上,向西延伸并渐渐消失在水中,参观者可以顺着它走到水面中央,这种保留地震痕迹的做法让人在直接感受地震破坏力的同时,对生命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思索。

  以上两个纪念公园,除了刻上死难者名字的石材以外,都并没有用雕塑而是通过直观的体验方式让参观者感受灾难的冲击,从而让人反思,尊敬生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设计概念:一件不“走心”的任务

  从土壤修复,到生态建设,再到灾难纪念,该方案没有足够出彩的亮点,虽没有大错,却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平淡设计。虽说这仅仅是概念方案,日后将会进行深化设计,的确不必精确到每一棵树的种植、每一块砖的样式、每一个座椅的形状(如上文所说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网上公示方案竟是一本197页的电子文档),但概念方案应该让公众一眼就注意到设计师的“概念”和这个项目的特色,换句话说,就是“要走心”。有特色、有概念的项目在国内并不缺乏。

  以上几个方案都是有概念、有特点的图纸,能感觉到设计师是真正去了解现场、挖掘内涵、经过反复推敲,而不是简简单单在地块中标示一个湖、种上大片树、再画出几条道路了事。

  五。建设计划:需要时间,而不是领导

  43公顷的规划,包括24公顷的公园以及附近的小学和幼儿园,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部完工。这善后工作表现出来的“天津速度”令人咋舌。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面积7.7公顷,1969年开始设计研究,1971年开始建设,1976年完工,总用时7年,其中施工5年,而设计与研究则一直贯穿到竣工。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面积227公顷,2006年开始建设,2010年主要区域陆续建成,目前公园的部分区域仍处于赛后改造建设阶段。

  江阳畈生态公园,面积19.8公顷,设计2007-2009年,建设2009-2010年,总历时3年,其中设计2年,建设1年。

  天津桥园公园,面积22公顷,2005年设计,2008年竣工,总历时3年。

  美国9·11国家纪念公园,面积3.2公顷,2003-2004年概念设计竞赛,2004-2006年设计深化,2011年建成,总历时8年,其中设计历时3年,施工5年。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设计2007-2008年,建设2008-2009年,总用时2年,设计和建设各一年。

  不难看出,国内的项目从平均时长上大大短于国外的项目,然而设计和施工也至少各需一年。可见不到1年的时间却要求从方案设计到最终落成,强人所难,更不用说含有氰化物等化学污染物质的土地并不适宜直接施工,公园建成后估计附近的居民也会有所顾虑。

  换句话说,这是一份“赶时间”的作业:为何要大范围换土?因为时间紧张,不能用就地清洁方法;为何不让大自然自己修复?因为时间紧张,大面积种树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观赏效果;为何不用其他手段纪念灾难?因为时间紧张,设置雕塑群是最快的方法;为何方案平面看上去如此平淡?因为时间紧张,没有机会去仔细推敲……

  也许,给予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以上问题都可以寻求到更合理的解决途径。

  最后,天津爆炸区域附近的居民们,到底是要一个能遛狗的平庸的公园,还是一座能用来体验、反思、追忆的特色公园呢?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