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称学者讲“雷语”是学术腐败
当前,学术界出现了这样一股歪风:一些高校甚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不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学问、理论联系实际,搞调查、搞研究,履行其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发表一些有理性、有见地、有创新的见解和理论文章,为我们的各项建设出谋划策,而是心浮气躁、哗众取宠,反学术正道而行之,故意在公众场合或网络上发表一些雷人的言论,以此来吸引眼球、招徕人气、引起社会围观,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雷语”学者所起的作用是给学术抹黑、给社会添乱、给群众添堵,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雷语”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搅局热点问题。专门选择社会热点如房价、养老、退休等问题进行搅局,火上浇油,这样做的结果是更容易爆红网络。二是违反社会常识。“雷语”学者一般故意违反社会常识,反理性,颠倒黑白,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三是伤害公众情感。专门发表违背社会道德和人伦的言论,公然羞辱公众智商,以引起网民对其围观、吐嘈、拍砖和痛骂,由此来搏出位。
社会公众对“雷语”教授和专家嗤之以鼻,有的甚至在网络上称这种教授和专家为“叫兽”和“砖家”。对此,“雷语”学者却充耳不闻,不但不收敛,反而越骂越高兴、越讲越起劲,不断伺机再发“雷语”,如同吸毒成瘾一般,摆出一副“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架势。究其原因,这种“雷语”病是“名利”二字在作祟,因为“雷语”学者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学识,如果扎扎实实做学问,成名的机会太少,只有讲“雷语”,讲粗话、脏话、怪话、胡话,借助网络传播哗众取宠,才可以迅速成名。成名的结果是讲课费、出场费、约稿费都会蹿升。还有的学者讲“雷语”是受雇于人,为一些利益集团充当代言。正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总之,“雷语”学者不但违背了学术精神,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且给所在单位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的混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负能量。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学术腐败。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准来衡量,“雷语”歪风当属“四风”之列,即属于“享乐主义”的范畴。这些“雷语”学者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关注,大部分是因为其所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名头较大,有的人还有党内或行政领导职务,有的甚至还担负着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的研究任务。因此,他们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职务行为。这些学者揣着国家的俸禄,披着学者的外衣,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大局,不顾纪律,不顾所在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影响,信口胡说,这就是学术界的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背后是享乐主义,因为这些人讲“雷语”出名的目的是靠出名而逐利,病根就是享乐主义。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还包含着主观主义的成分。因为几乎所有的“雷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背客观规律。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所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主观主义提出尖锐批评:“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毛泽东认为这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最后用一句古语为他们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今天看来,“雷语”学者比毛泽东所批评的主观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去,我们对这种“雷语”学者的本质缺乏认识,总以为他们是因为水平有限,或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不够,所以才信口雌黄。但是,随着“雷语”现象的频发,我们有必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如果一个学者偶发“雷语”,我们可以理解是其水平问题;如果一个学者屡发“雷语”,这就属于明知故犯。上述两种,无论属于那种类型,其专家资格都值得怀疑,学术或组织部门有必要按照有关标准对其职称和职务进行重新认定和考核。如果存在学术腐败问题,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当对其查处。(程冠军)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