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出租车改革要敢向垄断下刀
出租车行业改革要想打破僵局,唯有对出租车运营机制举起改革的手术刀
文/南辰
2015年开年,伴随着南京、沈阳、济南等地的出租车停运事件,出租车行业改革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密集发声,敦促有关部门不能对起到鲶鱼效应的“专车服务”一刀切管死,应当在深化改革关键年痛下决心,彻底对长期板结的垄断利益下刀,尽早启动出租车行业改革。
从各地出租车停运的报道看,虽然直接原因有的指向燃油附加费,有的指向“专车服务”或者“黑车”抢活,还有的是因为出租车司机被高昂的“份子钱”压得喘不上气来,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出租车行业的垄断经营业态惹的祸。也可以这样说,板结一二十年的出租车行业,依靠专营许可、“份子钱”等手段已经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出租车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然而乘客打车难,司机谋生难,行业劳资矛盾越积越深,如同火药桶,社会隐患越来越大。
近些年,随着媒体对出租车行业的报道,每年地方、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聚焦出租车行业的种种顽疾,力推行业改革。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对笔者指出:“现有的出租车公司,一些人通过某种背景拿到特许经营执照,不但垄断着经营权,而且向挂靠的个体出租车司机收取高额的管理费。这种所谓份子钱普遍收得很高,公司却几乎不进行管理,也很少为出租车司机服务,一个仅仅是一般规模的公司,业内人士透露,老板可以什么事也不干,一年100多万元是稳赚的。”这位委员认为:“取消强制性的‘公司制’,启动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必将推动出租车市场的巨大发展,对扩大就业和方便民众出行都会有很大促进。”
然而,面对改革呼声,相关部门雷声大雨点小,就是推不动。与公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相比,出租车改革其实并不是最难的。但肯定是触及既得利益较深的,阻力较大的,社会敏感性较强的。在现有出租车行业的运行模式和顶层设计中,出租车运营许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食物链的最上层。司机每天拼上命,也只能用八九个小时把公司的“份子钱”挣够,再给自己挣口饭吃。劳动所得的含金量远远低于垄断许可获得的暴利,这决不应当是正常市场经济应有的业态模式,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寻租和贪腐空间不言自明。
出租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首先,“专车服务”等新业态渐成规模,这种带有鲜明共享经济特征的运输业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智能匹配出行需求与社会车辆资源,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活跃市场的双重作用。目前,这种新鲜业态的革命性、颠覆性才刚刚显现,未来具备很大发展前景。这必将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提速。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年决不容留死角。出租车是城市中流动的“舆论场”,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舆论场”的“主播”。出租车改革能不能迈开腿,已经成为数十万辆出租车“舆论场”中评价改革决心的试金石。从这个角度看,出租车改革决不能再拖下去了。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初曾经到北京市祥龙出租客运有限公司,了解节日期间出租车运营情况,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打车难”问题,询问了出租司机们的看法。习总书记表示有关部门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解决好“打车难”问题。
总书记到一线调研“打车难”问题,充分反映出这一关系到民生幸福感的顽疾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时候。高层可以弯下腰虚心倾听民声,与打车难相关的职能部门为何不能效仿?
长期以来,大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应付“打车难”民怨的传统出招思路,往往是重罚拒载司机等表面功夫,没有触及“打车难”的核心问题:即市场准入机制固化、行政许可僵化,市场供需极不平衡;出租车公司依靠既有的“牌照垄断”收取高额“份子钱”,对司机休息权和其他合法权益重视不够等。管理部门长期“扎针”却对不准“穴位”,让“打车难”在多个大城市成为顽疾,“的哥”、“的姐”也怨声载道,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请相关部门不要再搬出需要涨价之类的雷人雷语和罚死你的强硬压榨,多一些对垄断机制的反思,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行政专营许可形成的暴利模式彻底成为过去。
出租车行业改革要想打破僵局,唯有对出租车运营机制举起改革的手术刀,对出租车运营准入、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对管理部门职能进行深入改革。有关部门应当拒绝麻木,端正态度,不能再得过且过、修修补补了,要迅速行动起来,标本兼治,让人民群众看到改革的决心、诚意和动真格的行动。□
文章关键词: 出租车改革 垄断机制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