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接力寻亲77年 亲人姚步青77年前已在南京保卫战牺牲
“快把‘抗日阵亡将士录’打印出来,我要仔细看看你外公姚步青的名字。”12月22日,泸州四川警察学院职工宿舍内,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不停地催促女儿。
老人名叫姚泰陵,现年77岁,她的父亲名叫姚步青。这是一段跨越77年的寻找,直到今年12月12日,江苏媒体发起“保卫南京英雄后人寻访”活动,姚泰陵才得到确切消息,她的父亲姚步青77年前就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泪别妻儿,
父亲一去成永别
不标准的普通话里,夹杂着独特的南京味,连日来,姚泰陵老人沉浸在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中。“终于证实了,我父亲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年仅28岁。我外孙是一名国防生,等他放假回泸州,我们一起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祭拜。”姚泰陵说。
姚泰陵介绍,她祖籍江苏泰兴,12岁时随叔叔辗转来到四川,退休前在四川警察学院工作。姚泰陵回忆,父亲名叫姚步青,又名姚雲洲,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家境殷实,自幼饱读经书。成年后的姚步青成了一名教书先生,曾在镇江一带教过书,后在亲属的介绍下,投笔从戎入伍参军,成了南京守城将领唐生智手下一名秘书。南京沦陷期间,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上尉速记员。
“我父亲到南京参战后就音讯全无,那时他才28岁。”姚泰陵回忆。
“父亲母亲在南京白下区内桥东王府院15号生活了一段时间,我也是在那里出生的。”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姚步青将妻子周映霞和年仅两个月大的姚泰陵送回泰兴乡下老家躲避战乱,后在唐生智的召令下又返回南京参战。临别时姚步青泪别妻儿,义无反顾奔赴南京,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颠沛流离,
母亲临终有嘱托
南京沦陷后,姚泰陵和母亲躲在乡下老家,母亲天天心急如焚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由于兵荒马乱,消息封锁,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直到战争结束,才隐约听人讲起,可能在南京下关一带遇难了。为此,周映霞特意将女儿的名字改为姚泰陵,泰是她的祖籍,陵,则取自金陵一词。金陵,既是姚泰陵出生的地方,也是姚步青和家人失去联系的地方。
此后颠沛流离,姚泰陵和母亲失散。等到姚泰陵再次和母亲见面,那已是1960年。当时,周映霞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当女工,和一名码头工人重新组建了家庭。不过,周映霞仍然牵挂着姚步青。为此,姚泰陵和母亲一道,曾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试图找到姚步青有关信息,但没有结果。2002年,周映霞在上海去世,临终前她反复嘱托女儿姚泰陵,不要放弃对姚步青的寻找,“如果你老了,走不动了,就让下一代继续寻找。”
四代接力,
77年后终圆梦
目前就职于四川警察学院的唐瑶是姚泰陵的女儿,唐瑶回忆,此前她和儿子多次陪母亲前往南京打探消息。
“这是跨越了四代人的寻找,我们还多次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写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上万人的名字,每次去,我们都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姚步青’的名字,也到各个历史档案馆查询,但都无功而返。”
今年12月12日,江苏《扬州时报》的一篇报道,让这段77年的寻亲出现转机。根据《扬州时报》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孙宅巍在一份《国民政府批准阵亡将士请恤指令》档案中,找到了两名阵亡扬州兵的相关身份信息,其中一位名叫王健群,另外一位就是姚步青。
档案记载,扬州人姚步青阵亡时身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上尉速记员,是个军官,籍贯一栏显示的户籍信息是江苏泰兴,泰兴在当时还属于扬州管辖。家庭情况一栏则写有“家里有父亲,妻室以及女儿”。
《扬州时报》的报道让苦苦寻亲的姚泰陵一家兴奋不已。随后,孙宅巍专门为他们传来一份《抗日阵亡将士录》,姚步青的名字排在第二个。“这份珍贵的资料足以证明我父亲的牺牲,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了。”
而让姚泰陵略显遗憾的是,原本她手里保存有两张父亲的黑白照片。“一张身着军装,一张穿着西装、戴圆框眼镜,看上去二十多岁的样子,很是精神,很有风度。‘文革’中,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将照片销毁,这是我今生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原标题: 祖孙四代接力寻亲77年 亲人姚步青77年前已在南京保卫战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