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从福利公平到机会公平

31.01.2015  13:45

    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两个“”牵出代表委员很多思考——

    年年两会,民生都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关注新形势下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两个“”牵出了代表委员很多思考。四川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对民生的注解是 “有感发展”;省人大代表、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认为,民生问题从原来的单向解决,逐渐走向综合治理。

    代表委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新情况下,要顺应老百姓的新期待,从重视 “”的积累转为更加关注“”的发展,是建设民生政府必须破题的。

    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

    让发展成果变为群众的幸福感

    1个月前,从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到推进农村交通建设,绵阳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推出40项民生项目,请群众来投票,以决定年度优秀民生项目的归属。

    去年初,绵阳就推出了“群众下单、政府供货”的市级民生项目自选模式,比如有网友发帖,表达在公交车站台等车的焦虑,之后不久,171个电子站牌在全市公交车站“上岗”,缓解了这种焦虑。

    改善民生需要理念升级。用上述事例,罗强来诠释他们的想法——从群众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下单,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跨越,让发展的成果,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实事变为群众的幸福感。“政府部门关着门,怎么能知道群众想要解决什么难题?”罗强认为,民生工程应该是一个闭合反馈的系统,从群众点单开始,到群众评价结束,这样才能使工作对路,做到点子上,把投入花在刀刃上。

    有感发展,与焦伟侠的观点不谋而合。“群众现在对党和政府的期望,不是说一两句宽心的话就可以解决,关键是要把事情办实,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

    焦伟侠感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具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民都在关注食品安全、空气质量、饮水安全等等。”不仅如此,原来单个的民生问题逐渐走向综合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对某个事情有要求,例如老百姓要求公平公正,这就是整个社会治理的问题。生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建设成果,集成起来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对此,罗强认为,补民生短板,事后弥补不如事前考虑周详。比如城镇化进程中,在前期规划上就要考虑到整个区域的承载力,如果产业、人口过于集中,必然出现污染和交通拥堵,变得越来越不宜居。

    从福利公平到机会公平

    公共服务需要更到位

    “过去,制度覆盖从无到有,群众关心的是有无社会保障;现在,群众提高待遇的诉求和对公平性的期待越来越强烈。”省人大代表、省人社厅厅长王建军认为,如何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和待遇标准,兼顾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合理引导预期,还需要优化制度设计,形成社会共识。

    从单纯物质层面的“福利公平”升级为发展层面的“机会公平”,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焦伟侠关注到这样的趋势,“农村人口要比肩城市人,希望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而城市人更希望提升水平、提高质量。比如医疗,希望及时得到救治;比如上学,希望能够就近上学,还要上好学。

    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无论是社保就业,还是教育医疗,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精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以缩短服务半径,直接面向服务对象,这是代表委员的共识。

    省政协委员、攀枝花人社局局长刘忠杰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基层平台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公共服务下沉后群众能享受到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去年底,攀枝花每个社区都配备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协理员,直接服务社区需要帮扶的群众。三年后,在有条件的行政村也要实现全配备。

    省工商联在关于健全我省公共服务体系的集体提案中还建议:“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在市、区、镇街、村居委会服务中心叠加如社保中心、医保中心、房产交易中心等专业性强的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综合叠加一体化模式,整合服务热线、服务网络、服务窗口,实现公共服务连锁化。”(记者 江芸涵 祖明远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