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政协委员创新发展养殖业 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

07.10.2016  12:35

  2010年,巴中市通江县政协委员赵阳初怀揣梦想,回乡创业。2013年,赵阳初组建四川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在火炬镇苟家坝村流转土地三百亩,打造通江“空山黄牛”保种选育、肉牛育肥、冷链于一体的生态畜牧产业。去年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以来,赵阳初积极响应,主动帮扶,以产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赵阳初先后六次组织108人到外地参观,并邀请川农大、省畜牧科学院的专家现场讲解种养技术,免费发放种养殖资料;对有养殖愿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圈舍和小牛犊;为了帮扶27户建卡贫困户,赵阳初还免费购买了鸡苗3600只,帮助发展土鸡养殖,使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600元。同时,还免费为86户基本脱贫户提供土鸡1380只,并指导喂养技术、提供疫病防治,确保农户稳定脱贫。

  “赵委员帮我们帮的好,确实感谢他们!”苟家坝村贫困户张建发一见到记者就说。家有中风瘫痪的老人,丈夫和女儿都在外地打工,既缺资金又无技术的张建发,去年在赵阳初帮扶指导下,发展种养殖业,种地养鱼之外,又开始养牛养鸡。张建发说:“有他们帮扶,现在那比过去好得多哟!

  张建发养牛已经一年了,共养了四头牛,其中一头母牛10月就要产牛犊了:“我自己家圈舍不够,喂了一头母牛,还有三头牛养在赵委员那里,我有空就备点草料去,没空他就让他职工帮我代养,反正我把牛喂出来卖给他。刚开始我们也不敢买那么多,赵委员就来开导我们,他提供我们圈,就方便我们咯。” 张建发直率地说。

  在苟家坝村养牛场,赵阳初介绍,为了让村民有圈舍中集中养牛,公司贷款99万,建立了规范化的生态养牛场,采用集中和分散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养牛;并创新机制,探索出养牛的“五统五包”帮扶机制:统一牛种包牛源补栏、统一配料包饲草供应、统一培训包技术指导、统一防疫包疾病治疗、统一销售包保底价收购。赵阳初说:“如果农户有养牛热情,但既无圈舍,也无钱,我们就用在杨柏乡繁殖的牛提供给他,养到出栏时,我们又来折算成本。公司直接与养殖户签订包销协议,承诺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公司按保底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另外还有每头五百元的奖励。

  “赵委员给我买了100个小鸡,我们有不懂的,他就来给我们说,一个电话他就过来了,”农妇张建发说:在过去,就是想养只鸡、养条猪,但路也通、也没地方卖,那时也不敢养,想发财致富都不行,而且那时也没有技术。但现在,她说,通过委员的帮扶,现在她家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一大半。她指着门外的鱼塘说:“像我这个鱼池,过去只是一个土坑,只敢养几十条鱼。现在这个鱼池,我贷了5万小额扶贫贷款,经过赵委员帮扶技术指导,我就把鱼池做好,买了1千尾鱼在里面放养着。

  在张建发家的土坯墙上,张贴着“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明白卡”,一本“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支登记簿”,详细记录着她家每月收入支出的账目,每月账目,都要由被帮扶人、结对帮扶干部、村书记在上面签字。

  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丁强指着“收支登记簿”介绍:“我们的帮扶责任人要算账,巴中市要求每个月都算,要算到你脱贫的时候,你必须把产业跟上,今年该做什么?需要发展哪些产业,她也自己心里明白。

  经过帮扶,村民张建发家的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00元,到去年底的2760元,今年1-7月,她种植的油菜、小麦,加上养鸡收入和各种政策性补贴,就已收入1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575元。苟家坝村村主任苟国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6月,她家油菜籽今年收了1200斤,就有资金3500元,小麦600斤600元,养鸡100只,卖了30只收入1800元,养的牛和鱼还没有卖。地力补贴550元,退耕还林栽的核桃树,有750元的补助,她父亲养老保险75/月。这些算下来,减去支出的1200元,她家4个人,人均纯收入是3575元。

  四川台记者 王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