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出台记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出台记
吹响全面创新改革冲锋号发动四川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5年,四川再次以创新改革的形象被标注:
成都高新区获批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
四川乐章精彩不断。11月17日,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
这是一份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件——传承30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基因,身处“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四川省将全面创新改革上升为全会决定,成为近十年来的第一次。
这是一份高瞻远瞩的行动指南——5年实现基本转型,全省总体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创新改革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决定》的酝酿始于9月。当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对外公布,四川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将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
起草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依旧清晰记得,“切实用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是省委出台《决定》最近的“原点”。
放宽历史的视野,《决定》背后,有深远的历史脉络。其中,既有省委省政府擅长把握历史机遇的敏锐,也有深思熟虑、提前谋划的担当;既有主动顺应新形势的灵活,也有直面自身问题的勇气。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四川省将实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随后,四川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迈出与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坚实步伐:
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2014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
2015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
一系列文件高密度出台,使《决定》的出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过去发展理念的继承,更是对治蜀兴川发展思路的升华,是省委省政府对四川省所处关键阶段的再认识,对发展路径的再部署、再明确。
起草工作始终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领导和指示下进行。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参加主持和参与讨论不少于10次,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一次会议,出台两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这在四川省发展历史上并不多见。
起草小组在酝酿《决定》的时候就清晰定位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间的关系:《建议》定调“十三五”规划,深入研究四川省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决定》则不仅是未来五年,更是事关四川省长远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战略部署。
两份文件,一整体一核心,一短期一长远。前者是一艘巨轮的总体设计,后者是其核心引擎,巨轮有彼岸,核心永远澎湃。
问题导向一个理念坚持到底
在一位《决定》起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放着几摞高达一尺的修改文本和参阅资料。
文本的厚度,来源于认识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为提高《决定》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影响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起草小组开始了一系列前期准备。
吃透“上头”。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全面创新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3个政策文件,深入研究省直相关部门专题研究报告。
吃透“下头”。坚持问题导向、落脚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决定》起草的要求。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出台《决定》的部署后,起草小组立即展开调研,全方位搜寻有关全面创新改革的“问号”。
早在年初,一场事关科技创新的调研已由省科技厅等单位发起。然而,《决定》是一份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领域。《决定》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成员又划定重点市州和企业再次走访。“区域协同创新最难的是行政壁垒,如何破?”“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与完成科研任务之间怎样平衡”……问题一一汇集。
吃透“外头”。在省外,起草小组人员兵分多路,奔赴陕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取经。
细看这些地方,既有同处西部的省份,更有北上广等全面创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代表区域。一份谋长远、利长远的《决定》,并不满足于只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对标先进、提前谋划。“我们带着四川的问题去取经,带着外省的先进经验回来。”在一位参与起草的工作人员看来,正是这场调研,让《决定》有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开拓了视野、拓宽了起草小组成员的思考角度。
《决定》形成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汇聚各方智慧的过程。
密集的调研之后,就是对调研问题展开讨论,集中梳理。一位起草小组成员清楚地记得,在列出提纲准备动笔之前,至少开过3次大的座谈会,省直机关单位、科研院所、党外人士等均提出了不同意见。集纳各方智慧、广开言路,仅《决定》的结构就做过三次大的调整。
一次次的调研、一场场的座谈,核心问题逐渐清晰:
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体制机制掣肘严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人才队伍大而不强、产业发展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不炒概念,用干货来装”、“最核心就是要激发活力”、“要瞄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几番讨论和征求意见后,《决定》囊括的领域更加全面、靶向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
有心者注意到,“推动成德绵创新改革试验”、“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等干净简明的标题比比皆是。每个段落都直接以问题、以手段切入,直截了当明确该用啥办法解决何种问题,针对性更强。《决定》初稿形成后,在直接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小范围征求意见。随后,又向21个市州和所有省级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各地各部门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前后20多次修改后,一份坚持问题导向、凝聚各方期待和智慧的《决定》出炉。
转型发展一个愿景引领未来
“不管用的不写,落不到实处的不写”——坚持“两不写”的原则贯穿《决定》起草的始终。
细看《决定》三大板块、十个部分,锁定问题、采取有力举措,啃下阻碍创新改革的“硬骨头”,破除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回应了历史的期待,也回应了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期待。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的列席人员中,科研单位和高校负责人不约而同在《决定》中的“新提法”下面,画上醒目的粗线。因为正是这样一份在四川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出炉的《决定》,切中了他们最急最难、也是制约四川创新发展的最大“心病”——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动力尚需进一步激发。
《决定》以未来3年和5年为坐标,分别画出四川省转型发展的蓝图。
“三年试验突破”——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重点地区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五年基本转型”——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总体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衡量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目标既定,迈上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征程,四川信心十足。
这份信心来自全力——《决定》中啃下当前创新改革中的不少“硬骨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开展科研院所、高校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去行政化管理试点”……
这份信心来自全域——创新不单是成德绵,更是全省全域。《决定》明确,优化重点区域布局,打造创新发展增长极;发展创新型经济,形成创新发展增长带;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发展增长点。
这份信心来自全面——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区域创新,从企业创新、科研院所创新到协同创新……《决定》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区域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创新。
这一份回应四川人民建设经济强省期待的《决定》,这一份广泛动员全社会、凝聚最大共识的《决定》,必将汇聚起推进“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力量!(记者 张岚 董世梅 曾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