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
(2015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央把四川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我省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以下决定。
一、把握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总体上看,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人才动力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端,完成发展动力转换的历史性任务还很艰巨。在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四川最重要的改革试验任务之一,是四川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赢得的关键机遇。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全省转型发展,对于有效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奋力推进“两个跨越”。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转型发展。着眼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找准全面创新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让创新落实到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上。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着力重点突破。把科技创新摆在我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区域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创新,聚焦最紧迫、有影响、可实现的重大举措,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坚持人才为先,激发创新活力。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把完善激励机制放在优先位置,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给予科技人员合理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主要目标
“三年试验突破”。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重点地区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构建起推进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初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若干高端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发展平台,初步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着力打造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五年基本转型”。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总体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衡量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构建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动力结构基本转型。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进步,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比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基本转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显著提高,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智造”转变取得重要进展。
——消费结构基本转型。新兴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
——城镇结构基本转型。形成一批高端人才汇集、制度体系完备、创新氛围浓厚的重点创新区域,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等级与创新活动相匹配、城市规模与优势产业发展相匹配,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
——人才结构基本转型。形成导向鲜明、激励有效、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模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规模明显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型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人口红利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