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26.05.2014  19:08

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如何抢抓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直面湖北形势,畅谈转型升级之路。

五局”之势

财经国家周刊》: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目前湖北处于什么阶段,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李鸿忠:战略机遇期与发展转型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改革窗口期与改革攻坚期重合,是当前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但总体来说,湖北面临的大局、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是稳定的,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研判,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湖北发展面临“五局之势”。

一是改革开放的“棋局”推进到湖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入升级增效的“第二季”,区域发展重心梯度推进至“第二个大局”,作为“回旋余地”之所在,湖北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是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转变凸显湖北。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和供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湖北作为扩大内需前沿、国内市场枢纽、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三是中央的布局聚焦湖北。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峡后续发展规划、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特困地区连片扶贫开发等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正在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和部署。

四是全省上下“谋局”湖北。近年来,我们以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总战略、总目标,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促进了区域有机协调互动发展。

五是中气十足的“势局”效应激活湖北。我们为各地发展授旗定位、加油鼓劲,激发了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活力,形成了赶超跨越的强大势能。

财经国家周刊》:中央对湖北的定位是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湖北成为战略支点的路径是什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李鸿忠: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提出,湖北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告诫我们,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靠一般传统产业发展路子肯定不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要通过改革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导向,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及时调整工作考评体系,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追求质量更高、更有内涵的绿色GDP和民生GDP。

要通过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攻克制约湖北科学发展的顽瘴痼疾,释放湖北思想、制度、科技、开放等“四大红利”,以改革创新促调整、促转变、促发展,推进湖北经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湖北将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李鸿忠:当前,湖北正值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湖北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3月下旬,我们组织学习考察团,专程赴上海学习考察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就是为了准确把握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核心和精髓,学习上海解放思想的力度、扩大开放的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转变政府职能的成功经验,以更大力度推进湖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我省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湖北特点的改革之路。

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坚决破除政府主导的思维定式、角色定式和工作定式,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发展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

二是把上好“市场课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功课”。办好“市场大学”,以推进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树立市场理念、培育市场文化、运用市场思维、完善市场机制、用好市场方法、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在发挥湖北比较优势的改革上下功夫。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创业活力;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激发资本活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激发要素集聚活力。

四是在回应群众期盼的重点领域改革上率先突破。湖北是大江、大湖、大库之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坚决向污染宣战,大力发展民生GDP和绿色GDP,着力构筑“生态、民生、生命”三大安全网。

五是深入推进各层次改革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国家赋予湖北的改革试点使命,形成全国能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市场是要中之要

财经国家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湖北将如何处理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秩序?

李鸿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跃升。

在市场经济中,检验产业结构优不优看市场,体制改革的导向看市场,创新驱动之动力在市场,企业活力之源在市场,企业家成长的战场和竞争胜负的决定还是在市场。市场是要中之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是关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管好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一要善于“松手”。“松手”就是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该减则减,一定要真减到位;该放要放,一定要真放彻底,不能明减暗不减、明放暗不放,砸断骨头连着筋。

二要善于“收手”。“收手”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政府的“有形之手”不能伸得太远、干预过多,要坚决从不该管的领域中退出来,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行规范化管理;要严格依法行政,不能一讲规范政府职能就推卸责任,一讲履行政府职能就伸手扩权。

三要善于“援手”。政府之手就是服务之手。“援手”就是要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高效、便捷地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当好市场“守夜人”。

财经国家周刊》:在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中,如何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发展现状?对于湖北的非公有制经济而言,国有企业改革可能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李鸿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围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完善发展政策、扩大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极大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湖北既是国有企业大省,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兴旺之地。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条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湖北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湖北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是湖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将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我们鼓励有条件、有资质、有意愿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活力,是实现充分竞争、包容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机制,尊重市场选择,让市场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推手”。关键是要消除各种所有制的市场竞争差别,打破限制竞争的行政壁垒,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真正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享受到与其产权比例相对称的利益分享权和话语权,充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防控债务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湖北省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请问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难点有哪些?如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李鸿忠: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承担着既转又改的双重任务和压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强县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偏少,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要素约束趋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高点定位,突出特色,科学推进。

一要以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乡一体化,把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支撑,做到产城融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

二要以民生为基点。把“宜居宜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电力、通信、燃气、照明、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建设一批品质高、功能强的特色精品小城镇。

三要以改革为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动基本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平衡地方财政、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李鸿忠: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风险监控。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将债务收入和债务支出关进财政笼子,根据量入为出、量出而入和审慎举债的原则,对地方债务实行总量控制;同时加强对债务支出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资金流向,堵塞资金流失漏洞。

二是建立债务清偿制度。按照债务来源、用途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多种方法对存量债务进行化解。

三是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借债风险评估,对债务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监控,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困难早解决。

四是创新政府融资模式。一方面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要求,推动“财力下移、照顾基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扩大地方政府资金来源,降低融资风险。比如目前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很多都是通过公司机制、市场运作取得的,确保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财经国家周刊》:湖北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又有哪些探索?

李鸿忠: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我们以健全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为目标,一方面,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各类专业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规范发展,支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参股或控股融资性担保公司。

另一方面,着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各种形式金融创新。扩大各类债券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发展,发挥区域性产权和股权交易中心功能。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探索对武汉城市圈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实施同城化管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实质性金融合作。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开放先导助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湖北省如何在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潮流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李鸿忠:目前我们正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倒逼结构调整、倒逼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开放模式,完善开放平台,营造开放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补贴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产业转移、商品和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的各类障碍,加快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合作和改革试验平台建设,在强化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上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内市场枢纽,提高辐射影响能力。

三是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统一内外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全面放开一般性制造业,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一般性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四是创新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机制。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口岸对外开放,增开水陆空国际直达班线。加强与沿海、沿边等省市区口岸合作,推动通关改革。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跨境域经贸合作。

财经国家周刊》: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产业转移和产能调整对湖北意味着什么?

李鸿忠:产业转移和产能调整,既是湖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重大挑战。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东南沿海地区资本型、技术型、服务型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新一轮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的浪潮即将开启,对于湖北来说这是一次借力产业转移,推动升级发展的良机。我们要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打好基础,为湖北产业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湖北作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中部大省,促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既是现实要求,更是长远战略。我们要充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强省。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扩大内需为主、现代产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提升湖北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处理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李鸿忠:处理好促进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湖北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为生态大省,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大坝所在地,生态功能地位特殊。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所谓的富足。

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打造绿色山川,构建生态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设好绿色门槛,把好绿色关口,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绿色发展系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文化导向和刚性约束,努力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