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乌托邦

13.04.2014  11:49

亲爱的老妈:

爸爸带回来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我囫囵吞枣地翻了一下,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国——充裕的物资、共享的公共资源、严格规划的城市,住房隔十年抽签调换,每家后门对着花园,花草杂生,果树繁茂……没有贪婪、没有战争。

我知道,你构建的书店国度也就是你的乌托邦,从书店开业起,你不遗余力地给她在加料,今天是添绿植,明天是作家来访,后天发动读者为灾区、学校捐书,你常说,自毕业起第一份工作就认定了书店,所有的朋友都来自书店,所有的给予也都来自书店,书店成就了今天的你,你还要不断通过书店去感恩。你确实构筑了你的乌托邦世界,把所有的美好展示在书店,在你的圈子里,大家都赞同你,我也知道,你只要经济上过得去就一定会把“晓风书屋”坚持开下去的。

老妈我记得你早就多次问过我,我会不会想要经营“晓风”?我想我是不会守着这个传统“晓风”的,这几年,我和你外出,看到太多传统书店的起起落落。“铁驴书店”的杨叔叔书店关门那天,你亲自和阿姨去看杨叔叔,阿姨说你还失声哭了起来,没多久严叔叔的“真友书店”、“南山书屋”的章伯伯,佳佳阿姨的“满庭芳”也都关门结业了。

那段时间我看得出你非常地焦虑。

我很为你们感到不值,努力守一家书店十几年,给那么多人带去快乐,但回报太低了,关门前只博得了些同情。

我不会想要经营传统晓风,是因为世界变化很快。老师希望我们博览群书,你希望我们知书达理,其实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太多,仅有的时间我更希望看些轻松的文学读物,最好是通过电子阅读器看些视频、动漫的,而不是像你们一样仅仅对纸质书籍渴望。还有,我们也需要与朋友分享的平台,但它不仅仅是在书店里,还可以在微信圈里,微博上,在甜品店、咖啡馆里。

当然,我还小,体会不到书店背后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但我想,书店未来的功能可以转化得更多。

企鹅兰登书屋的主席马金森先生之前来杭州,爸爸把他演讲的视频带回给我看,马金森先生也对“图书的未来”里提出更多的构想,从单纯的纸质书转变成更多种,只要是阅读,不用拘泥于形式,愿意留在书店的、拿手机阅读的、通过动漫阅读,用耳机阅读、都是书的另一种形态。

妈妈,“晓风”的未来也会很宽广,但我更希望您能轻松点,现在国家不是给了你们很多支持吗?我想有没有可能让你们这些存在了很多年的书店也变成社区、城市的一个公共资源?大家可以自由分享书店的精彩,你也不会为了“五斗米”累得脚不点地,任何一场书友分享会,有更多的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如果书店已经成了城市中每个社区可以自由分享的地方,那不就更像你的精神家园“乌托邦”了?□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