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妈妈 把爱给了儿童村16个孩子
SOS儿童村妈妈李红收拾孩子们的床铺。
在花照壁街的成都SOS儿童村15号家庭,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走廊挂满了照片。每张照片都用手写字体标注着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进村时间和爱好。李红是这个大家庭的妈妈,她用这种方式营造着属于家的温馨气氛,想念已经离村了的孩子,就来看看照片,打个电话。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每年这一天,李红都会收到孩子们的祝福,有时候还有鲜花。44岁的李红一直未婚,却是16个孩子的妈妈。与她一样的妈妈,在儿童村还有14位,从进村时她们就签署了协议,不能组建家庭,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在儿童村工作满20年,55岁退休后,将入住儿童村专门为她们准备的妈妈退休公寓。
这个母亲节,我们关注这些不结婚的妈妈们,真诚祝福她们母亲节快乐!暖心
孩子融入社会妈妈既欣慰又不舍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熊妈妈说。在儿童村,男孩跟妈妈一起在家庭生活到14岁,然后进入村里的青年公寓,女孩则一直生活到18岁。无论男女,18岁后如未完成学业,儿童村将继续资助其完成学业,如已结束学业,则进入社会独立生活。
对于妈妈来说,看到孩子进入社会既欣慰又不舍。一方面儿童村的家庭抚养模式最终希望孩子能够正常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时间长了,妈妈与孩子有了感情,离村也意味着告别,孩子将拥有新的生活、家庭。
“第一次有孩子离开时,很舍不得,特别难受。”实在想念了怎么办?“给他们打电话,问问最近忙不忙,过得好不好,其实潜台词就是‘回来看看妈妈吧’!”李红说。去年3月,嫁到江西去的大女儿带着老公和孩子回来看望李红,外孙奶声奶气的“外婆”让她觉得特别欣慰。而一些懂事的孩子离村后还会说,“退休后妈妈跟着我住吧!”也让妈妈感觉很暖心。揪心
3岁孩子发高烧妈妈整夜睡不着
李红和熊妈妈都是达州人,1996年就进入了儿童村。当时,26岁的李红还是一家建筑机械厂的正式职工,天性喜欢小孩的她之前看到过天津儿童村的报道。在本报看到成都SOS儿童村招妈妈的消息,她瞒着父母报了名。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儿童村要求单身,这些我都有心理准备。”李红说,她一直特别喜欢小孩,曾经带过表弟、表妹,厂里同事忙的时候,也常把小孩托给她看管。“照顾谁的孩子还不是一样照顾”,抱着这种单纯的态度,李红一路通过招聘和培训,并冲过家庭的阻力,成为儿童村一名正式妈妈。进村时,她还把家里的黑白电视和自行车也带了过来。
起初,从农村甚至偏远山村来的娃娃让李红特别心疼。“吃饭的时候孩子只吃米饭不吃菜,因为米饭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年龄很小的孩子一顿也能吃几碗米饭,“50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买米都搞不赢。”李红就想办法哄着他们吃蔬菜,均衡营养。渐渐地,原来因营养不良胀肚子的娃娃恢复了正常状态。刚开始每个月的生活费较低,为了省钱,李红就和其他家庭的妈妈骑车去荷花池批发日用品。
李红还曾带过一个3岁的孩子,刚进村就开始发高烧,晚上睡觉咳得厉害。李红整夜都没法睡,“听着咳要心疼,听不到更担心,隔一段时间就起来摸一下。”那时,最怕孩子发生意外。时间长了,孩子对李红也越来越依赖,“我炒菜的时候,这个孩子抱着我的腿说要去厕所,别人带不行,我只好关了火,先带他去厕所,回来洗了手继续炒菜。”操心
孩子进入青春期妈妈的煎熬不少
对儿童村的每个妈妈而言,孩子进入青春期都是一次大考。让李红觉得最煎熬的是,这不像其他工作,可以凭经验积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第一次带,孩子长大了,到青春期我们也是第一次经历,毫无经验可谈,而且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都是一种新状况,几个孩子都进入青春期就更恼火。”如今,李红和熊妈妈各自都抚养了16个孩子,10个孩子成年后离村,每个家庭还有6个孩子。“现在回头看,也走了很多弯路,有过犯错的地方。”李红说。
赵紫红是15号家庭的大哥哥,李红说,让她觉得特别欣慰的是赵紫红从小很懂事,帮她照顾弟弟妹妹,“大的懂事很关键,相当于是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赵紫红则很谦虚,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妈妈的奉献精神让他特别感动。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跟妈妈和谐相处。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理比较重,和妈妈发生冲突并不罕见。一位妈妈说,她曾经被青春期的女儿“责骂”,“她说她就是不做家务,村里给我支付了工资就该我做。还‘诅咒’我退休了孩子不回来看我。”这位妈妈说,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对妈妈不满,就是妈妈有错。“实际上这是个误区,对妈妈来说是不公平的。” 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妈妈身心压力大
提到儿童村妈妈,很多人想到的是奉献,她们把最美的时光和青春都献给孤儿,不能组建家庭,直至终老。实际上,奉献背后,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对于妈妈的身心压力,儿童村村长助理岳保华说村里也很重视,自去年开始有专门的社工项目为妈妈进行身心关怀。
“肯定想过放弃,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了。”李红目前正在休假,15号家庭暂时由妈妈助理也就是阿姨来照顾孩子。每年80天的一次性假期,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像老师有寒暑假,比上班族轻松。实际上,儿童村的妈妈没有周末,也没有法定假日,80天还不够全年的双休假期。
进入儿童村的孩子都是孤儿,来村里之前已经历了一次和父母的分离。儿童村希望妈妈们一旦进村就尽量不离开,以免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但因工作特殊性,还是有妈妈选择离开,儿童村村长助理岳保华说,建村以来已有3位妈妈因组建家庭离开。基本都是在2005年以前,“进村时妈妈的年龄就在25岁以上,如果有组建家庭的意愿一般也是30岁左右,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再组建家庭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而且和孩子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会舍不得离开。”李红和熊妈妈说,在她们的记忆里,至少已经有5个妈妈因为多种原因离开。对话
假如时光倒流也许不会成为儿童村妈妈
华西都市报:妈妈是个全职工作,进村后跟外面的接触相对也少,你们平时怎么调节自己的生活?
李红:村里给孩子们开得有第二课堂,就是学习琴棋书画等特长,为了辅导孩子,也为让自己多个爱好,我也跟着孩子去学习了。孩子们上学后,家务事忙完了,就练练琴写写字调节身心。
熊妈妈:生活中还是可以跟朋友有沟通、联系。另外,空闲了可以多和离村了的孩子交流,除了电话还能QQ交流。我现在心态还可以,要调整好自己,面临压力和苦恼才能承受。
华西都市报:假如时光倒流,还会坚持当年的选择,来当儿童村的妈妈吗?
(面对这个问题,李红和熊妈妈都有所犹豫。)
李红:也许不会再选择成为儿童村妈妈吧。
熊妈妈:可能会再重新考虑。说这些的时候,熊妈妈正翻看着一本相册,照片上10多年前的她留着长长的黑发,看起来青春靓丽。但很快,熊妈妈合上了相册,操起雨伞——还有两个孩子放学了,正等着她去接。
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春梅 摄影吴小川相关链接SOS儿童村简介
SOS儿童村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奥地利,创始人是赫乐曼·格迈纳尔博士。以家庭形式抚养孤儿,是SOS儿童村的独具特色和创举。每所SOS儿童村有若干家庭,每个家庭由7至9名14岁以下不同性别的孤儿和一名妈妈组成,妈妈与孩子们吃住生活一起,并负责管理家庭、抚养和教育子女。从而使孤儿重新获得母爱和家庭温暖。
中国的SOS活动始于1984年,现有10所SOS儿童村,两所格迈纳尔学校。它们接受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和我国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由我国民政部门主管,是救助社会孤儿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成都SOS儿童村自1993年筹建,1997年正式开村,致力于为西南地区失去双亲的健康孤儿提供家庭式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成都SOS儿童村已抚养了约210多名孤儿,其中105个孩子仍然在村,已离村的110个左右。
原标题: 不婚妈妈 把爱给了儿童村16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