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客家人如何过元宵?请看《洛带古镇元宵图》

13.01.2014  18:26
何青城为大家讲解《洛带古镇元宵图》。 金士廉 摄

  时间是正月十五,洛带古镇的“刘家龙”在三清庙的扯谎坝上舞得最欢;古镇上最大的会馆——广东会馆(南华宫)的戏台上正在上演川剧《秋江》;凤梧书院里,老师正带着学生猜灯谜……2013年12月20日,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何青城将自己历时一年多绘制的《洛带古镇元宵图》移交给成都龙泉驿区档案局。一幅70年前洛带古镇客家人闹元宵的民俗风情画卷徐徐展开。

  70年前,古镇元宵好热闹

  在这幅长5.2米、高1.2米的图画上,何青城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上千间民房和近800个人物。展开白色的卷轴,洛带古镇“一街七巷”的格局出现眼前。

  在还原上世纪40年代洛带古镇原貌的同时,画卷还再现了洛带古镇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场景:因为治理有方,洛带的乡长正在公园里接受“捍卫乡梓”匾额。古镇的主街上,倒糖饼的、放鞭炮的、耍狮子龙灯的、踩高跷的、看西洋镜的……各色人物齐聚,好不热闹。

  热闹的场镇和街坝之外,其它仅留存在记忆中的民俗也有生动展示:柴市坝有小孩正在爬树掏鸟窝,东山下一捆捆过冬取暖用的柴禾正装车运往成都,店铺门口主人与客人作揖问好,三清庙里划(劈)甘蔗比赛如火如荼……“看这个东西,有点别梦依稀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省民俗学会会长江玉祥看过画作之后如此感叹。他表示,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洛带古镇元宵图》也是风俗画。“希望画家多关心一下社会风俗、民情。除了文献记载以外,用美术的形式表现民俗,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洛带曾是成都“后勤供应处”

  “我小的时候就曾来过洛带,对于这里的建筑和生活场景都有印象。”说起这些勾起回忆的场景,何青城告诉记者,每一个都有出处。而画上的景致,大到一条街道,小到一棵槐树,都是经过考证后再画上去的。“平时一幅山水画,最多5天就画完,但是这幅画却用了一年多。”

  2012年10月,龙泉驿区档案局找到何青城,希望借助他的画笔,复原洛带古镇,再现上世纪40年代洛带古镇的风貌。此前,何青城曾经受委托,为安仁古镇创作了《安仁古镇》、《刘氏庄园》等同类型的画作。但是这次画洛带古镇,除了还原古建筑,还需要再现当年洛带的商贸和客家风情。为此,早在动笔之前,除了阅读各种文字资料,何青城和省文史馆的同事谢桃坊还先后多次在洛带古镇采风,并走访了洛带镇老街坊上百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老居民谢利万今年已经90多岁,听说要复原古镇原貌,亲自带领着他们沿着洛带古镇一路指认,回忆老建筑当年的格局与民风民俗。

  在走访过程中,何青城和谢桃坊也有有趣的发现。“洛带镇俗称镇子场,民间有‘搬不空的镇子场,填不满的成都府’之称。这里的搬不完,其实是指东山上的柴禾,以及川东输送而来的油、盐、糖、烧酒等物资。”谢桃坊告诉记者,由于当年川东经洛带古镇到成都的交通最方便,这里因此成为成都的“后勤供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