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8.03.2015  14:15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人民论坛》杂志2月特别策划了十一篇文章对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特征,认真领会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要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抓手,以不断发展和推进着的民族复兴的进程为目标,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画卷。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同样具有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所面对的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如何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问题以及如何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发展矛盾的实践问题。从最直接的思想来源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这种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的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坚守和创新的统一。

 

从实践基础上看,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时期,也处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攻坚时期。中国的发展虽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不仅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亟待提升,发展经济的任务也极其繁重。这些论述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多元的发展建设任务时提出的,它们适应了当代中国实践的需要、适应了时代任务,因而堪称应运而生。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所秉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突破。这一思想必定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而更加成熟、更加丰富,其指导作用也将会更加显著地显现出来。就这一思想的本质属性及其理论特征看,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品质,集中展现了现时代的时代精神:

 

一是治国理政思想的综合性。其主要表现是:首先,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包含着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领域,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其次,思想的旨意高远,巧妙地融合了历史视野、政治视野和世界视野;再次,思想的理据科学,这些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事实根据,思想植根于中国与世界的实际,也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实践;最后,这些论述所构成的治国理政思想全面而齐整,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思想路线也是认识路线,代表了人们或政党在根本认识问题上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强调党对思想路线的恪守。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习近平把实事求是与基本国情、人民利益、理论创新联系起来。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他又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守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成熟与可贵之处。

 

三是价值信念的坚定性。唯有坚定的价值信念,才能支撑起伟大的思想体系。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标准,也是这一思想的价值灵魂。它继承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展现为一份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也就是统一在一起的对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和党的责任。

 

四是理论应用的指导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该思想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其理论应用也最终要还原并指导实践。要在思想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踏踏实实地干,增强思想转化为理论并应用于实践时的指导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成果时所秉持的态度,也无疑表明了它自身的内在的理论品质。

 

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特征

我党一系列重大的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出一些新特征。

 

强烈的问题意识

 

新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正所谓水涨船高。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迫切愿望是填饱肚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就有了学习文化等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的素质提高以后,必然产生出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热情,并追求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始终充满新期待。但是,目标和现实始终存在差距,理想和条件经常发生矛盾。社会问题由此不断产生,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大家有目共睹,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这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治国理政新思路,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鲜明的目标导向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鲜明的目标导向作用,它规定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任务尚未完成。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我们党认为从新中国诞生算起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有鉴于此,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前两步目标业已完成,第三步也开局良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样的目标,将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配置资源力量,统筹协调发展有明确方向,将使党更加自觉自信地领导人民创造历史,将在全中国人民中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会为后30年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具体地体现出来;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会为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创造前提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实现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既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性质还体现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的战略举措

 

“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这就是“全面”的含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说,要用制度的现代化为“物”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但是党的建设领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严治党。只有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认真领会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要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含义,还需要理解这“四个全面”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体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亲自做了说明: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说明,清楚地界定了每个“全面”的地位、作用,也从总体上界定了“四个全面”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它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要求。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两个数字都要翻番。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过去还有一个“基本”,叫“基本实现”。现在“基本”两个字已经去掉了,就是实现,这样要求就更高了。进一步,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些连贯的目标,构成了非常豪迈的中国梦。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十八大规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同时包含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两个方面,报告的小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重要保证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直接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三大战略举措必须从严治党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也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

 

 

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做好法律立、改、废的工作。而全面依法治国,也要坚持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