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人才引进来,如何才能“扎下根”?-“成都人才计划”创业者情况调查

18.03.2015  10:41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黄泽君)在成都创新创业的热潮当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外顶尖学府,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掌握着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尝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效益,因此成为各地乃至各国争抢的“香饽饽”。

在成都,这样的人有253个——从2011年成都启动“人才计划”至今,全市共投入2.6亿元,先后引入了253名“顶顶尖”的高端人才前来成都创业,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不同,这拨人不缺项目,甚至不缺资金;与徘徊在生死边缘,四处寻找市场和订单的民营企业不同,他们的产品有时候还“供不应求”……不过,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困惑。

成长初期,也不容易

将工业尾气、废弃工业液体等“分离提纯”——四川天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娅玲的技术,可以让工业垃圾“变废为宝”。这一技术,也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的成员,钟娅玲累计获得创业补贴上千万,但起步仍感不易。“前前后后失败多次。”钟娅玲说,从科研领域出来“下海”,没有管理经验,不会建设团队,甚至连最基本的合伙关系也理不清。“再好的技术,缺了这些要素,都不可能成功!

与生于四川的钟娅玲不同,成都中建材总经理潘锦功,生长在杭州,学习在美国,到成都属于“空降”。

尽管“情定”成都,但潘锦功仍有不少“”要吐:“在这儿不认识人,几乎也没有朋友,建设自己的团队,不知道从何说起。”此外,创立公司需要各种审批,手续复杂,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更让潘锦功烦恼的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遇到过多次侵权事件。

这样的烦恼或许并不是特例——253人中,具有在发达国家留学或工作经验的有195人,具有外国国籍59人,川籍人才不足4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要面临“重新适应”。

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253名“成都人才”的创业成功率超90%,253名专家拥有发明专利877项,所在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23亿元,创造税收52.29亿元。但去年,成都高新区选拔优秀创业企业,参评门槛是企业年产值超1亿元,创造税收上千万。“最后只有一个企业入选。”钟娅玲觉得这“至少说明现在做大做强的并不多”。

高端人才,有核心技术,有资金注入,相对来说,创业容易取得成功,不过,好苗子如何长大,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四川大学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揭筱纹说。

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郭小平也认为,人才引来后的后续服务更是一场“长久战”。“光靠资金引进来,是一时的,为来蓉的人才们做好商务服务,生活服务,是他们安心创业的根本。”          

小树苗”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那么,如何让优质的“树苗”在成都这片沃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对创业资金的补贴,可以尝试分阶段给予,对真正愿意扎根在成都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帮助。”钟娅玲说,虽然“引才资金”是吸引人才来蓉的第一步,但真正愿意在成都创业的人才,补贴不会是唯一标准。“看在钱的份上来的,多半也会走,资金分段补贴更利于企业成长。

潘锦功则呼吁“部门联动”。“对创业者的帮助,不是仅靠财政拨款就完了,这个过程很长,涉及的政务环节很多,能否形成部门联动的机制,共同帮助创业企业成长。”潘锦功说,这个帮扶并不是“要钱”,而是“要沟通”:“时间就是金钱。

特别是对于一群‘空降兵’来说,来到成都创业很不容易。咱们要做的,除了帮助他们创业之外,也要让他们适应在成都的生活。”揭筱纹认为,留下的人才就是引才的“传播机”,做好后续服务,既是为了人才本身,也是为“以才引才”打基础。

实际上,成都也打算再完善引才机制和“后服务”机制。“今年,我们要在每一个产业园区建立新的人才工作站,为创新创业的人才解决创业和生活中的困难。”郭小平说,今后要让创新人才在公司门口就能找到“组织”,实现所有问题“一站式”解决。

此外,在创业资金的补贴上,今年成都也将更加灵活。“以前引进人才的创业补贴只分50万、100万和500万三个等级,今年要根据项目的评估情况,合理调整补贴方式。”郭小平说,比如以前达不到500万要求,但远超100万标准的,还是只能拿到100万,但今年,也许就能拿到300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