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把好“问诊脉”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扶贫

18.03.2016  08:59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而扶贫开发则是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是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可见,是否能达到小康社会,扶贫才是重中之重。

  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仍有共计7000多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想要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部摘掉贫困帽,对各地政府来说无疑时间紧、任务重。那么全国各地政府要使得扶贫工作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良好开局,打好开局第一“”,则必须念好“精准扶贫经”,把好“问诊脉”,从而对症下“”,达到“药到病除”之效。

  想找“病因”,先要把对“”,准确把握扶贫方向。只有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状况、贫困程度,准确识别“病灶”,找准“病因”,扶贫工作才能有着力点。

  若病因在扶贫对象识别上,那么则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化。把握好精准扶贫的“第一道关口”,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将真正贫困人口挑出来从而建档立卡并及时掌握贫困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只有把精准识别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若病因在“输血”扶贫不够上,那么则建立“造血”扶贫功能化。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钱当然来得容易,但是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则是开发扶贫,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建立“造血”功能,让部分困难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从而找到致富的路子。

  若病因出现在扶贫措施落实上,那么则使扶贫机制完善化。精准扶贫,说到底在于一个“”字,项目投资准不准,资金到位准不准,扶贫措施的落实准不准,这些都关乎到有没有真扶贫,扶贫是否到位。因此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加强扶贫措施实施的“精准度”,强化责任,加强落实,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扶贫项目投资一定是为扶贫而来,确保精准扶贫措施强有力实施。

  若病因出现在脱贫动力不足上,那么则拿出狠劲,让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贫困地区的干部要带头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拧成一股绳,发挥集体的力量,要心往一处想,多找脱贫路子,要劲往一处使,下功夫动真格发展经济,要汗往一处流,率先垂范发动群众。只有干部带头干,以上率下效果才能凸显,脱贫的脚步才能更快。

  扶贫,不是一句口号,扶贫政策也并非单纯的“撒化肥”似的广播“善款”。“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中央对各地扶贫攻坚的总要求,也是百姓共享小康社会的迫切期待。全国各地政府要想念好“精准扶贫经”还要把好“问诊脉”,对症下药,才能用实际行动描绘共同富裕的蓝图。(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