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为学生成长描绘美好图景
原标题: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我和老师有个约定”——“好老师”为学生成长描绘美好图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新华社上海9月18日电 题:“我和老师有个约定”——“好老师”为学生成长描绘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师者,人之模范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老师们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记者近日走访上海、福建、贵州等地校园看到,从都市到山村,从听障孩子到留守儿童,无论面对怎样艰苦的教学条件、多么复杂的学生群体,无论是授业解惑还是启迪心灵,“好老师”都如同手执画笔,为学生成长倾心描绘美好图景,为师德师风做出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的老师颜燕萍和同事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解答这个问题。
这所对听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目前有18个教学班,学生近70名,在编在岗教职工66人。
不同于其他学校和班级,这里的每个班不超过10个孩子,老师上课时必须“手舞足蹈”“表情夸张”。今年是颜燕萍从教第20年,她是语文老师,每讲一篇课文,除了要播课件、写板书,还要打手语,而学生回答问题却不能只是“手舞足蹈”。
“是什么?我们一起说出来。”——鼓励孩子们张口,这也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强化口语”办学特色,帮助学生走出“无声”世界。
颜燕萍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孩子都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的甚至入学时就已经15岁了。要让孩子课上“开口”,就需要更多的课外“磨合”,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自信、自强。
一个七八岁入学的小女孩,初到学校时,眼神都是躲闪的。九年时间里,颜燕萍和同事们不断发掘小女孩的闪光点,一步步让她从开始时的不跟外人接触,变成了舞蹈、主持等文艺活动的“活跃分子”。通过努力,她考上了南京市聋人学校。初中毕业典礼上,她跑到颜燕萍跟前说:颜老师,我和您约定,等我考上大学,第一时间就告诉您!
这样的约定,让特教老师的所有付出都化作了幸福的源泉。
“同事之间经常说,我们大概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繁盛,可能教一辈子也就是这么几十、上百个孩子。但只要看到孩子们脸上有笑,看到他们有自己的点滴进步,我们的幸福感就是满满的。”
说这话的时候,颜燕萍笑盈盈的。
2018学年开始,启音学校正式为多重障碍学生开设单独的班级,颜燕萍成为第一位带班的班主任。她把刚进课堂满地打滚的孩子扶上椅子,教他们穿衣、系鞋带、吃饭、游戏,寻找适合他们的教材、教具,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从5分钟逐渐提高到35分钟……
“对待这些特殊孩子,特教老师更要有‘再难也要迈过去’的责任信念。”用爱“调色”,让生理有缺失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色彩——做这样的园丁,颜燕萍和同伴们乐此不疲。
永不放弃,一辈子做这件“苦”差事我也愿意
“要开学了,老师放假前布置给你的书看完了没?看爷爷奶奶天天种田这么辛苦,你要更懂事一些。”
开学前,在福建闽北山区政和县石屯镇新口村黄垱自然村,前来家访的庄桂淦校长一字一句、认真地叮嘱三年级学生小吴。
庄桂淦是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每到开学前,仔仔细细地把方圆十几里的每一个村子都走一遍。“一方面是家访,另一方面也是怕遗漏任何一个适龄孩子,得让他们都进入学校学习才行。”庄桂淦说。
西津畲族小学所处的石屯镇外出务工人口多,留在当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所寄宿制乡村小学共有163名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有的来自贫困户,有的来自单亲或失去双亲的家庭,还有的是残障儿童……
小吴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一家人的生计靠爷爷奶奶务农的微薄收入维持。刚进学校时,他内心抵触,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
面对这些“问题孩子”,庄桂淦并不是一味向学生发火“示威”,他用极大的爱和耐心,和妻子一道,既当老师又当“保姆”,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习习惯,再到照顾衣食起居,一点一滴地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爱,体会到温暖。
小吴就这样慢慢地有了朋友,脸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笑容,对学校也有了越来越强的归属感。
见到家访的庄校长,小吴没说几句话就拉着庄桂淦的手,喃喃了一句:“庄校长,我想学校了。”在小吴心里,上学,是他和老师的快乐之约。
其实,2017年,在政和县从教43年的庄桂淦就已经光荣退休。但村民们都不想让他“卸任”:“庄老师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庄桂淦同样放不下孩子们。“对于山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受教育的机会原本就没有城里的孩子多。我忙一些累一些,能够让更多孩子上得了学,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一辈子做这件‘苦’差事我也愿意,再苦也觉得甜。”庄桂淦说。
心中有光,为学生映照人生之路
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教师刘芳为学生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有这样一个成长故事:
某天,刘芳收到来自同事的求助,班上有个女生意欲轻生。这个学生来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不受家人重视。
刘芳立马赶到,伸手去拉女孩的时候,摸到了她手腕上厚厚的纱布。刘芳用一块纱布蒙上女孩的眼睛,让她体验了一天失去光明的生活。
“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又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一席话打消了女孩轻生的念头,“我们约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刘芳说。
命运弄人,2007年,刚当老师四年的刘芳因眼疾彻底失明了,那年她才26岁。
从光明跌落黑暗,刘芳一度备受打击。但在师者“本能”和责任面前,她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顽强。2008年,她离开班主任岗位,开创性地在学校打造了心理咨询室,并建立了“成长档案袋”,这就像一个“树洞”,不断塞进的各种纸条上写着孩子们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包括早恋、自杀、家庭暴力、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
“学校处在城乡接合部,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有人去为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眼睛看不到了,但我可以静下心去聆听别人的心声。”刘芳说。
“把说教变成交心,才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经历了人生变故,刘芳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也不忘以此更好地给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输出坚强,传递力量。
刘芳的手机里,还有不少人向她发来的感谢和求助信息,借助手机语音播报功能,刘芳总是一条一条认真地听。而这些文字,也书写着一位盲人教师坚强而温暖的内心。
2016年,刘芳荣获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称号。“荣誉是鞭策。离开讲台,平台更大,我依然要尽我所能,去做一个好老师。”刘芳说。
在记者采访中,关于“好教师”的故事讲也讲不完。目前,我国拥有各级专任教师超过1600万人,正是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学生打开知识之门,滋养心灵之花。而一代代莘莘学子也与他们立下约定:感恩生活,发奋自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执笔记者:姜微、郭敬丹、吴振东;参与记者:仇逸、陈弘毅、骆飞、胡浩)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