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辞职,为何在新西兰及全球引发轰动?

23.01.2023  10:00

  2017年,当37岁的杰辛达·阿德当选新西兰总理时,她不仅是新西兰历史上第三位女性领导人,也是全球最年轻的女性领导人。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白爽

  在宣布辞职的新闻发布会上,阿德恩一度哽咽,双眼泛出了泪光。但她还是带着笑容说出了再见:“今天我宣布,我将不会寻求连任,我作为总理的任期将于2月7日前结束。

  2017年,当37岁的杰辛达·阿德恩当选新西兰总理时,她不仅是新西兰历史上第三位女性领导人,也是全球最年轻的女性领导人。

  此后近六年的时间内,她带领新西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多次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她在任内生下女儿妮芙,成为全球第二位任内生产的国家领导人。三个月后,她带着女儿走进纽约联合国大会会场,鼓舞了全球亿万职场女性。

  如今,42岁的她感到有些累了。

  “领导一个国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荣幸的一份工作,但也是最具挑战的一份工作。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再加上一些储备能量应对意想不到的挑战,你不能也不应该做这份工作……我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做这份工作。”阿德恩1月19日这样说。

  1月22日,新西兰工党投票选举克里斯·希普金斯为新任党首。由于工党仍是执政党,希普金斯将接任阿德恩的总理之位,直面当前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经济颓势异常明显等挑战。8个半月后,新西兰将迎来又一次大选,工党能否赢得连任仍是未知数。

  而对于阿德恩而言,她终于可以暂缓脚步,如她所说陪一陪四岁的女儿,以及和未婚夫把婚结了。

   ━━━━━

   杰辛达狂潮

  围绕阿德恩,一个最重要的标签就是“年轻”。在她数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她多次创造历史,一度掀起了“杰辛达狂潮”。

  1980年7月26日,杰辛达·阿德恩出生于新西兰汉密尔顿的一个摩门教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学校厨师。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阿德恩曾表示,她童年成长的小镇、她在其中见证的贫困塑造了她的政治立场。17岁那年,阿德恩加入了工党。

  在怀卡托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公共关系学学位时,阿德恩就开始为时任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工作。2006年,她还曾在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内阁办公室工作。

  2008年,年仅27岁的阿德恩当选新西兰议会最年轻的议员。在担任议员期间,阿德恩重点推动消除儿童贫困的法案,同时支持同性恋权利。她曾表示,自己无意总理之位。

▲资料图: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图/视觉中国

  然而到了2017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017年对阿德恩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那一年的2月,在出任三届工党名单议员、经历两次不成功的奥克兰中央选区竞选后,阿德恩在阿尔伯特山选区补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3月,声名鹊起的阿德恩成为工党副党首。

  当时,距离大选仅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而在时任工党党首安德鲁·利特尔的带领下,工党支持率持续低迷,眼看胜选无望。8月1日,利特尔无奈辞去党首职务,阿德恩临危受命出任党首。

  37岁的阿德恩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党首,也是该党第二位女性党首。而在不到两个月后的大选中,阿德恩带领工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获得了工党自2008年下台以来最好的大选成绩。

  随后,工党和新西兰优先党组建联合政府,阿德恩当选新西兰第40任总理。她由此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三位女性总理、新西兰自1856年以来最年轻的总理,同时也是全球最年轻的女性政府首脑。

  在2017年的新西兰政坛,阿德恩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从一个政界“小透明”到最年轻的“80后”女性总理,阿德恩的成功鼓舞了许多女性,掀起了一股“杰辛达狂潮”。

▲资料图: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图/视觉中国

   ━━━━━

   全球政治“明星

  这股“杰辛达狂潮”飘向国际社会,是在2018年。

  2018年1月19日,上台不到三个月的阿德恩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怀孕了。阿德恩一直未婚,但她和伴侣克拉克·盖福德已在一起多年。阿德恩表示,她生产后,副总理温斯顿·彼得斯将代理总理一职六周。

  5个月后,阿德恩生下了女儿妮芙,随后休了六周产假。阿德恩是世界上第二位在任期内生产的政府首脑。在她之前,1990年1月,巴基斯坦时任总理贝娜齐尔·布托在任内产下女儿,创下全球首例。

  阿德恩怀孕生子在新西兰引发热议。有报道称,阿德恩产女引发的热潮不亚于其他国家“王室宝宝”旋风,有的媒体在生产前还就宝宝性别、生日、重量等举办抽奖活动。

  不仅如此,女儿三个月大时,恢复履职不久的阿德恩就带着她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阿德恩成为首位带着孩子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世界领导人。当时,妮芙还获得了联合国的临时证件,上面写着“新西兰第一宝宝”。

▲盖福德分享的女儿联大证件。社交媒体截图

  虽然怀孕生女、携娃出席公务活动在国内引发一些争议,但阿德恩表示,兼顾母亲一职和总理职务的挑战“符合我的预期”,但妮芙给她带来的快乐“远超预期”。事实上,阿德恩曾多次提出,她希望有一天,所有女性都可以在常规情况下平衡好职业和育儿。

  “阿德恩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已经证明——一位女性既可以成为一名母亲,也可以成为一国总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全球倡议和参与副院长、政治学教授法里达·贾拉尔扎伊(Farida Jalalzai)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阿德恩用她的亲身经历激励了很多未来的领导者,尤其是年轻女性。

  贾拉尔扎伊认为,阿德恩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政治遗产,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她提出家庭一揽子计划,全面扩大育儿支持,包括将女性产假延长至26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支持,增加孤儿和寄养儿童福利等。她还将堕胎合法化,提高教师工资,在学校免费提供经期卫生用品。

  但阿德恩任内最受国际社会赞誉的,是她对于危机的管理。

  中国社科院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太平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秦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德恩执政的5年多时间,可以说是新西兰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而她对于这些危机的应对整体上都是比较成功的”。

  阿德恩任内,新西兰遭遇了一系列危机,最受关注的就是一次恐怖袭击、一次自然灾害以及一场全球卫生危机。

  2019年3月,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两座清真寺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共造成51人死亡、50余人受伤。阿德恩抚慰了震惊中的新西兰人,她戴着穆斯林头巾和遇害者家属拥抱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她采取了果决的控枪措施,一方面回购枪支,另一方面快速修改控枪法案,禁止出售大部分半自动武器。

▲当地时间2019年3月22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在哈格利公园举行的周五集会祈祷后离开,并为两所清真寺大屠杀的受害者默哀两分钟。图/视觉中国

  同年12月,新西兰怀特岛火山突然喷发,造成22人死亡,阿德恩再次表现出极大的同理心和行动力。她安慰遇害者家属,部署善后工作,同时对那些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阿德恩快速反应,3月中下旬就开始关闭边境“封国”,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新西兰成为全球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她本人在疫情前两年几乎出席了每一场疫情发布会,每天下午一点的讲话也成为许多新西兰人必看的节目。有评论员称阿德恩对疫情的应对是“一节危机沟通大师课”。

  2020年5月,Newshub-Reid Research民调显示,阿德恩成为新西兰一个世纪以来最受欢迎的总理,她的支持率飙升至59.8%,比疫情前民调上升了20.8个百分点。她所领导的工党支持率也明显上升,达到了56.5%。

  飙升的支持率让时年40岁的阿德恩轻松赢得连任。当年10月,阿德恩带领工党在大选中获得近50年来最大的胜利,工党由此成为数十年来第一个独立执政的政党。

  ━━━━━

  消失的“光环

  然而,随着新冠大流行持续,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阿德恩“明星政治家”的光环逐渐褪去。

  有分析认为,阿德恩某种程度上“成也新冠、败也新冠”。2020年,阿德恩的疫情应对为她赢来了赞誉和支持——有新西兰人称,疫情封锁期间看到她的脸就安心。而随着疫情暴发、封锁持续,新西兰国内对阿德恩的不满也在加剧。

  2022年1月,阿德恩的支持率就已降至上台以来的最低点。据《卫报》报道,民调数据显示,阿德恩虽然仍是新西兰最受欢迎的总理,但她的支持率已下降至35%。反之,主要反对党国家党党首克里斯托弗·卢克森支持率上升至17%。

  当时,新西兰德尔塔疫情浪潮仍在持续,奥密克戎已经出现扩散迹象。与此同时,新西兰面临近30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危机加剧,近半数新西兰人对经济前景表示悲观。

  2月,新西兰议会大楼外爆发了一场持续月余的抗议活动。据新西兰广播电台(RNZ)报道,数千名反对接种疫苗、反对疫情封锁的抗议者占领了新西兰议会外的草坪,并一度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有的抗议者还呼吁“处决”总理阿德恩。

  阿德恩对此予以谴责,她称这是对议会、对新西兰的攻击。“当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时,我希望我们记得一件事,过去两年你们作为新西兰人的行为比今天在议会前草坪上的行为,多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当地时间2022年2月9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民众抗议活动持续进行。图/视觉中国

  BBC称,新西兰议会草坪上的抗议者虽然最终被清除了,但新西兰国内“反阿德恩”情绪已相当明显。

  新西兰警方此前表示,过去三年内,针对阿德恩的威胁翻了三倍,有抗议者曾追逐阿德恩的车,高呼她是个“纳粹”。新西兰议会的许多议员也遭受了更多的威胁。而在这些威胁的背后,反对疫苗和反对控枪是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第二个任期开始后,独立执政的工党希望留下更多的政治遗产。阿德恩政府由此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涵盖卫生系统、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但她推出的每一项改革,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对,这让她心力交瘁。

  过去一年来,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新西兰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形势低迷,国内犯罪率出现上升、社会不平等现象突出。由此引发的问题是,阿德恩的支持率持续下跌,工党的支持率也明显下滑。

  “阿德恩在国内的支持率过去一段时间出现明显下滑,主要是因为新西兰人民面临着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不公现象扩大、住房短缺等问题,还有一些人认为她在新冠疫情管控问题上走得太远。”贾拉尔扎伊表示。

  但是,贾拉尔扎伊称,阿德恩的支持率虽然跌至29%的任内最低点,她仍是出任总理最受欢迎的人选。

   ━━━━━

   宣布辞职之后

  宣布完辞职的消息后,阿德恩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1月20日,阿德恩在霍克海湾机场对记者说了自己宣布辞职后的复杂感受:“我当然有点伤感——但我也确实感到轻松了。”她表示,自己“这么长一段时间以来终于首次睡了个好觉”。

  阿德恩宣布辞职在新西兰及全球都引发轰动,关于她辞职原因的猜测也甚嚣尘上,毕竟,她仍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政治家,她的身上也没有背负明显的丑闻。

  对此,阿德恩在1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她能预料到在自己宣布辞职后一定会有很多所谓“辞职真正原因”的讨论,但她明确称,“我今天所说的就是(真相)”。

  “在充满挑战的6年后,我发现我也是人,政治家也是人。只要可以我们会付出所有,直到时间到了。对我来说,时间到了。”阿德恩说道。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9日,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宣布她将于下个月辞职。图/视觉中国

  有新西兰人认为,阿德恩是“逃跑”了。一名来自奥克兰选区的新西兰人对《新西兰先驱报》表示,阿德恩“在被迫离开之前逃跑了”,指责阿德恩导致新西兰面临犯罪率上升、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秦升不认可这个说法。他表示,新西兰当前的确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应对这个危机显然需要领导人更多的投入和付出,而阿德恩认为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时间和精力。

  “就像她所说的,辞职的主要原因还是她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和精力继续走下去。此外,她也是为了平衡工作和家庭,因此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秦升指出,工党支持率虽然在下降,这也不意味着阿德恩如果追求连任就一定会失败,毕竟还有10个月时间留给她来应对经济问题。

  贾拉尔扎伊则认为,虽然阿德恩本人说希望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但她宣布辞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决定,主要目的还是让工党在10月份的选举中能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

  “阿德恩意识到,她领导的政府以及政党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反对党国家党支持率却在上升。在此背景下,她提前宣布辞职,表达了该党愿意转向的意愿,有利于工党在大选中争取选民支持。”贾拉尔扎伊称,“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表明她意识到了,在她还享有一定支持时离开,是一项更好的战术。

  在宣布辞职的当天,阿德恩还宣布,新西兰将于10月14日举行大选。而在支持率持续下滑、党首辞职的影响下,工党能否再次赢得大选备受关注。

  在秦升看来,阿德恩辞职必然会对10月份的新西兰大选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选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工党和国家党的两党竞争将更加激烈。不过在此之前,工党选出一位新的党首是当务之急,这位新党首能否带领工党赢得大选,还需要看之后的民意表现。

  当地时间1月22日,新西兰工党举行党魁选举,64名工党核心议员将选出新的领导人,新党首需得到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支持。若无人胜出,选举将扩大至全体工党党员。

▲当地时间2023年1月21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克里斯·希普金斯在国会外面对媒体发言。图/视觉中国

  据路透社报道,新西兰现任教育兼警察部长克里斯·希普金斯成为阿德恩的继任者,他是此次工党党首竞选的唯一候选人。现年44岁的希普金斯是众议院领袖,2020年11月,他被任命为新西兰政府疫情应对负责人。工党核心小组会议上同时宣布,卡梅尔·赛普洛尼为新西兰副总理。

  至此,阿德恩开启了任期倒计时。她将于2月7日结束总理任期,但持续议员任期至今年4月。

  在此之外,阿德恩称自己没有计划、没有下一步安排。当然,她会将更多时间投入家庭。她在1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对4岁的女儿说,“当你今年开始上学时,妈妈期待能去现场。”她对未婚夫盖福德说,“我们终于可以结婚了。”2022年1月,由于奥密克戎疫情扩散,阿德恩取消了婚礼。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17日,新西兰奥克兰,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发表演讲后与未婚夫盖福德拥抱。图/视觉中国

  对于新西兰人,阿德恩也有自己的期许。她表示,希望她留给新西兰的遗产是“一个永远试图善良的人”。

  “我希望我留给新西兰人一个信念:你可以既善良又强大,既富有同理心又果决果断,既乐观又专注。你可以成为自己的领导者——一个知道何时该离开的人。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