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警坚持七年资助山区贫困学生

08.03.2015  21:04

  2015年3月3日,金牛区公安分局天回派出所民警叶小玲特意比平时早起了半个小时,上班前,她去了一趟家附近的银行。插入银行卡,输入早已经熟悉的银行账号,“钱款已汇入指定账户”,在看到银行ATM机的显示屏幕上出现了这行字后,叶小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20分钟后,总部设置在乐山市的“乐山QQ志愿者协会”就收到了叶小玲的这笔转款。而在之后的一周时间内,这笔钱款将和其他的爱心物资一起,跨越350多公里的距离,交到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乡的山里娃手中。从2008年到2015年,这已经成为了叶小玲的习惯。

  与一对一地进行资助不同,叶小玲并不知道自己的捐款具体用来给哪一个孩子缴了学费,为哪一个孩子买了一套崭新的学习用品,她甚至叫不出那些孩子的名字。“但我知道这笔钱一定会送到他们手中,为他们解决哪怕一丁点困难,这就够了。

  孩子的咧嘴一笑

  成了她心里最真实的牵挂

  2008年以前,叶小玲甚至还不知道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还有个地方叫三河口乡,更别提会想到与之产生交集。偶然从朋友口中了解到,她的朋友正在做的一项志愿者活动,给叶小玲的生活带来了改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叶小玲加入了朋友所在的“乐山QQ志愿者协会”,通过每个月捐助10元钱,来帮助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乡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顺利就读高中。直到2009年3月,叶小玲在朋友的邀请下决定前往自己已经捐助一年的三河口乡中学看看,一切悄然有了改变。

  当天一早,叶小玲从成都市赶往乐山市,在与当地志愿者协会成员碰头后,一行人驾车往马边县城出发。当天下午6点,那个曾经只是地图上一个陌生名字的三河口乡终于出现在叶小玲面前。迎接她的是一所处在山坳里的学校和一群蹲在地上的孩子。

  当时正值晚饭时间,学校其中一间教室里,一群孩子正蹲在地上吃饭。五六个人围成一圈,中间地上摆着个塑料大盆,里面装着土豆、白菜。听到声音,有孩子抬起头来,冲着叶小玲咧嘴一笑。“这一幕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心里堵了东西,忍不住会流眼泪。”从这之后,三河口乡的这群山里娃不再只是叶小玲每个月银行卡上的一个捐款数字,却成为她心里最真实的牵挂。

  孩子明亮的眼神

  成了她坚持资助的动力

  “作为一名警察,我看到过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阴暗面,而这些山里孩子的眼神,是最明亮的。”说起为何会坚持资助这些孩子整整7年时间,叶小玲这样告诉记者。

  2013年5月,叶小玲和几个同样身在成都的志愿者相约一起吃饭。席间,其中一名志愿者偶然提到了一个受捐助孩子阿主(化名)的近况。“前两个月他跟着志愿者一起回了三河口乡,在那里当起了支教老师。”通过朋友的闲聊,叶小玲渐渐回忆起这个名叫阿主的男孩。2009年,叶小玲第一次见到阿主时,这个头发乱糟糟的男孩正在三河口乡中学读初三。阿主的父母早逝,家庭条件不好,从小跟着二叔长大。当叶小玲和志愿者问他还想不想继续读书时,阿主没有立刻回答,几秒钟后,他用力点了点头。

  接受了奖学金的帮助,阿主以年级前十名的成绩顺利进入马边县中学,3年后,他考入了西昌市的一所大学,并且在当地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不再需要捐助。“很多接受捐助的人在不再需要帮助后就与捐助者失去了联系,但阿主却一直和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保持联系,甚至还作为支教者返回山里去帮助比他更小的孩子,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回忆起阿主,叶小玲这样说道。

  现在,叶小玲仍然保持着向志愿者协会捐款的习惯,7年时间,她所参与捐助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600人。“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所拿到的奖学金中有我所捐助的一份,他们或许也不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叶小玲的人帮助过他们。但对于我来说,用这样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