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大人·三八女神志】马雪:用青春谱写教育赞歌
马雪,副教授,曾获“第一届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地市级项目5项,校企合作课题7项。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EI/SCI收录论文11篇。
“子承父业”传承 教育薪火
马雪在少年时便知“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也是一份忙碌的职业”,因为她的父亲曾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更多的时间与关爱都给予了他的学生,在马雪从小到大的学习中,父亲从未给予过辅导,但对学习和做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一切都未影响父亲在她心中伟岸的形象。在她幼小的时候,她就时常坐在教室后面,安静地听父亲讲课,虽然并不理解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是什么,但被父亲张弛有度、激情地课堂教学氛围所吸引,梦想着以后也能成为一名老师。
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与向往,终于在2010年,马雪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西南科技大学的教师。她以崇高的信念和严谨的治学,彰显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卓越风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爱,凭着对莘莘学子的谆谆教导,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教学蓝图。
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马雪认为,教学是慢工出细活。从最初一想到明天有课就紧张得难以入睡,慢慢地会在课堂上举例、讲故事,让课堂气氛不再那么枯燥;慢慢地语言变得幽默,与学生互动越来越多,课堂中有了学生的笑声和讨论声;慢慢地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色,可以自如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过程是不断学习积累,实操磨炼的过程。
马雪承担过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如《耐火材料》、《材料科学基础》、《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从教以来,她一直坚持手写讲稿。有人问她:在多媒体手段丰富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她说这是她读书学习养成的一种习惯,现在只不过将这种学习方式用于教学,让自己重温教材,挖掘和吃透教材,可以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自己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培养自身细心、耐心、专心的品质,养成梳理、总结、整合的学习习惯。
在每次备课时,马雪习惯翻看笔记,更新教案,改良PPT,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调整自己讲课的思路。在她的教案上,会有不同时期新增的笔记,会有额外粘贴的便签纸。5年来,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PPT已经修改了三遍。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马雪说:“严把备课关,做到胸有成竹,精益求精,才能得心应手地、深入浅出地开展课堂教学;每一次重新备课都让自己对教材和教学方式有新的见解”。
在课堂上,马雪注重应用引导、启发、案例、比拟等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她会从水果店里摆放水果的方式出发,引导学生分析紧密堆积原理与方式;她会利用过冷水迅速结冰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成核-生长相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她会借助最新科研前沿,讲解扩散理论和烧结理论在材料制备中的重要作用;她会将离子比喻成小老鼠来形象讲解钛酸钡晶体的自发极化现象,她会用“门当户对”、“隔山打牛”形象讲解复杂的相图知识。她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真情投入激励学生。在学生的印象中,马雪老师语言表达清晰洪亮,知识讲解深入浅出、习题解析清晰透彻,肢体语言丰富,十分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的课堂上没有紧张和拘束,反而愿意参与回答和讨论问题。
在课程结束时,马雪会通过纸条询问学生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什么?对课堂教学还有哪些建议?她说这样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习惯的学习方式,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正是在教学上的倾情付出,兢兢业业,初登教学比赛便斩获佳绩。2015年荣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第一届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有人问她:才授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两年,是如何做到的?马雪说:“我虽然上了两年课,但我其实准备了四年,前两年我都在为资深教授助课。”两年来,马雪坚持去听每节课,学习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讲课方法和思路,看他们如何启发学生,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通过批改作业,掌握了学生掌握和理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答疑课堂上,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培养了自己灵活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经历从模仿到重建的过程,博采众长,对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她自己的教学特色。
备赛中尝尽酸甜苦辣
2017年,马雪再次被学院推荐参加第十届西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参赛课程是《材料科学基础》。作为第九届第三名的参赛选手,面对老战场,感觉此次压力倍增,害怕没有办法突破自我。她默默跟自己说,既然决定了参赛,就倾心准备,不留遗憾。
与平时的授课方式不同,在有限的20分钟里需要讲哪些内容,如何让不同学科的老师愿意听课,听得懂课,如何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她每天思考着这些问题。第一项重要任务是筛选出20个教学节段。《材料科学基础》内容晦涩,难点多,系统性强,如何能够在每个20分钟内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断是马雪十分头疼的事情。她首先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然后进行知识拓展和应用,最后向课程教研室的教授们指导,最终确定了20个教学节段。在备战的近半年时间里,她阅读了百篇以上的学术论文,撰写了长达300页的教学设计,覆盖了每个节段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等,PPT先后修改了10余次。为了准备比赛,她日日挑灯夜战,闭上眼睛都是PPT的画面。日复一日,年迈的父母帮她照顾年幼女儿解决后顾之忧,各位校级专家给予悉心指导,各位学生陪同教学演练总计近40个节段。天道酬勤,她获得了“第四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第一名,是西南科技大学工科学科教学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在得知自己成绩的时候,高兴之余,还有紧张和内疚涌上心头。
荣誉的背后是责任与担当,这也预示着2018年是忙碌的一年,艰辛的一年。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迎接她的是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父母、女儿和爱人有着深深的愧疚,因为暑假将取消所有的家庭活动,无法带着年迈的父母旅行,无法陪同女儿尽情的玩耍。
炎炎夏日,当其他师生在家享受假期时,马雪彻夜难眠,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为了更好彰显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马雪采用BOPPPS教学方式重新对20个节段进行大修,教学设计也要做相应调整。在她的先生鼎力帮助下,全面审查了文字内容和措辞,顺利地提交了教学材料。接下来的三十天,马雪在教师发展中心的微格教室里一遍遍地打磨着自己的教学,练习、找错、改正,再练习……,学校的各位专家也在休假期间陪同演练,提出改进意见。假期里没有学生,她的先生成为她最忠实的听众。更多时候,她面对空荡荡的教室一遍遍讲给自己听,演练板书用完了一盒的粉笔。时钟一分一秒的过去,她在一点点的提升、一点点的进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一道道的精雕细琢,使他走向了全国比赛的领奖台,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问她获奖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马雪表示,相比比赛的讲台,她更加想念属于她的真实的课堂讲台。在新的学期,她想将教学比赛的所学所得实践于她的课堂。她觉得,没有什么能超越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光荣,没有什么能够胜于看到学生成长后的那种自豪。
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马雪认为,如果想要教学能力有进一步的升华,还需要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是她追求的目标。2014年,她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研究核放射性废液的固化材料。博士研究课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工作期间继续开展,转什么科研方向进行研究,如何能与学校的科研特色相结合,成为她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学习,结合自己学习的经历,选择矿物聚合物材料作为研究的主方向,获批国家项目1项,地市级项目1项,并在该领域发表多篇收录论文。
结合教学和科研的经历,马雪认为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备课中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阅读外文资料,掌握学科前沿,这个过程有利于科研的创新。科研工作的成果可以嫁接于课堂中,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马雪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她不敢懈怠,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在教学与科研双重使命面前,大学教师身份让她既要真心投入教学,又要真心对待科研。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做一名学生喜欢的专业课教师是她永远的快乐。(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