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奢侈品牌恋上瓷胎竹编 传统技艺让古镇锦上添花

12.04.2018  09:48

  瓷胎竹编产品。

  瓷胎竹编制作。

   4月11日,邛崃平乐古镇竹编一条街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被竹编店铺中的现场编织吸引住目光。洁白如玉的瓷胎上,工人将纤细如发、柔软如绸的竹篾渐渐织成玲珑剔透的“外衣”。这是邛崃平乐镇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在上世纪70年代的成都曾火爆一时,而后渐趋凋零。现在,年轻的从业者不仅让传统竹艺与奢侈品牌实现嫁接,也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重拾手艺,居家致富。

  □本报记者 吴晓铃/文 王代林 王向华/图

   工艺精湛 曾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平乐古镇沿江两岸林密竹茂,竹资源面积近4万亩,竹产品近40万吨。邛崃瓷胎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游伟说,瓷胎竹编40年前在成都迅猛发展时,平乐镇的竹子,是最重要的原材料。

  瓷胎竹编,一种在瓷胎上精巧编织、依胎成型的工艺,它要求竹丝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并且不易褪色。邛崃天台山慈竹,恰好符合这些条件。游伟说,这些主要针对礼品市场的花瓶等竹编产品,还曾因独特的工艺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老手艺人来到平乐。那时平乐至少有十几家竹编厂,农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编,有一技之长就能养家糊口。”已有20多年竹编经验的游伟,至今记得瓷胎竹编当年在平乐的火爆。但此后的十多年,当打工收入远超在家手工,平乐瓷胎竹编也一夜凋零。“当时整个平乐镇就只有二三十人还在编了。”

  然而这门精巧的手工艺,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又开始为国人接受。游伟说,2008年,瓷胎竹编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此后不久,有广东商人订货。游伟带着30多个工人全年无休,产品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订货数量要求。

  生产进度的缓慢,缘自瓷胎竹编手工技艺的繁复。游伟说,最好的瓷胎竹编材料,是节距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的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能得到400克成品竹丝。竹丝分经篾和纬丝,为了竹编的质感,经篾要被削得薄如丝绸,纬丝则细如毛发,还要粗细均匀。而在编织过程中,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让整个编织宛如天成、浑然一体。

   提升附加值 获奢侈品牌青睐

  从外贸加工主要针对礼品市场,到平乐的瓷胎竹编在年轻人进入以后,他们也谋求着转型升级。不仅将产品卖到网上,甚至与国际奢侈品牌也有了持续合作,提升着附加值。

  平乐规模最大的瓷胎竹编工厂中,六七个工人正忙碌着。这家工厂的负责人是32岁的黄星,几年前在父亲身体欠佳时接管了家族手艺。他很快发现父辈们的竹编定位低端、设计落后,不能适应年轻一族以及格调群体的品味。他多次到景德镇考察选择优质瓷器,改良设计,将产品从观赏器具向实用器皿进行转型。2010年,他的产品获得法国某奢侈品牌的青睐,双方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合作。

  黄星说,包括一壶、一罐、四大四小杯以及一个茶盘的整套茶具,对方的专卖店里售价高达29800元。然而合作开始的两年,黄星的团队却被折磨得够呛,“他们对传统的编法不满意,原材料的颜色过重、竹丝过粗。”黄星不得不严控材料无色差、将竹丝削得更细,并且创新了编织方法,让竹编呈现了织物的光滑肌理,这才顺利过关。今年,黄星又拿到50万元订单。“对方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对工艺的苛求让我收获巨大,今年我打算成立自己的瓷胎竹编品牌,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工人。”

  渐渐复苏的瓷胎竹编,也吸引着外出打工者的回归。黄星说,他的工厂有60个工人,“要是手脚灵活,一个月挣5000元钱完全没问题。”

  平乐镇党委副书记邓建华说,针对瓷胎竹编工人紧缺的问题,平乐镇已开始引导本地农民居家灵活就业,最近一次的竹编培训,就去了三四百人。“未来,平乐还将加快建设竹编技能工作室,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让瓷胎竹编成为平乐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农民闲时在家也能把钱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