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年画 两项国家级非遗的心血之作

22.02.2018  15:11

年画《元亨利贞》。

年画《陈姑赶潘》需6块印版分6次套印完成。

年画《鲤鱼跳龙门》。

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六,随着春节黄金周落幕,夹江年画研究所负责人张荣强稍微松了口气。大年初一开始,夹江年画研究所在乐山大佛景区、2018嘉州大庙会、夹江广场进行夹江年画非遗展示展销,张荣强和同伴们每天都被热情的游客、市民围得水泄不通。

热闹的背后,是节前的忙碌。早在2月1日,张荣强就和同事忙开了。

“殷老师,来搭把手。”县城东大街一幢大楼的二楼,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荣强和同事们正忙着为作品打包。“这批画要送西安。”张荣强说,临近春节,年画的销路比平时要好一些。协助完张荣强后,殷老师继续雕一块新印版。已经绘好的图案上,中间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各有两只狗,正上方是“狗年大旺”4个字,周围点缀着元宝、花卉图案,“狗年要到了,这类主题受欢迎。”

46岁的张荣强,不仅是夹江年画研究所的负责人,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的市级传承人。

年画传奇

起源于明代 汇聚两项国家非遗

研究所里人不多,每个人都在忙碌,张荣强在八仙桌前坐下。桌上一角摆了一摞书,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1民间年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年画》……凡是关于夹江年画的权威资料,大多被张荣强收集起来,有空就翻看学习。

据资料记载,夹江年画起于明代,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即有年画作坊存在。在张荣强看来,夹江年画的诞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首先,夹江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乐山的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经青衣江可至岷江、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发达。”

其次,夹江是著名的书画纸之乡,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四川的雕版印刷业非常发达,北宋初年便有“蜀刻最剩”的美誉,在成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年画需要的纸、雕版印刷技术都有了。”张荣强说,“交子”使用的雕版套印技术,夹江年画沿用至今。

研究所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年画,有祖像、门神、山水花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在480多年的发展中,夹江年画表现的内容日益丰满。”张荣强说,这些表现内容取材于民间,却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对表达的内容高度概括,“总体而言,喜庆吉祥是夹江年画的主题,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是最大特点。”

清代开始,夹江年画逐渐繁荣,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到乾隆年间,有“董大兴荣记”“李宏发号”等作坊专门印制年画。清朝末年,县城近郊谢滩村、杨柳村一带,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在城内(现在的北街、西街)开设画店的有七八家。

那时候,从事年画生产的匠人,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印版做准备。秋收后,即开始生产“年货”,小的作坊全家人上阵,大点的雇请几个伙计,一直忙到腊月底。“董大兴荣”“董大兴发”等几家龙头作坊,一年四季都在印制年画,产品不仅畅销云贵川,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有“年销量千万份”之说。

夹江年画如此受欢迎,是因其当时独步的印制技艺。夹江年画采用古老的木板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一张年画通常要印五六遍,有的年画套印多达七八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具有独特浓郁的艺术风格。

夹江年画还要用明展明挂的手法,绘制少量巨幅门神年画,工序多达百道,“护心镜要镶嵌琉璃,要沥粉贴金,开脸出相。”行内规定,这种巨幅门神,要当地出了宰相、状元等大官才有资格描绘。夹江因在明嘉靖年间出了张天官(张庭,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得此资格,画师们故以画巨幅门神为荣,亦借此课徒传艺。

传承轶事

老印版遇水变韧 误以为“一夜得道”

可惜的是,夹江年画一度受到重创、濒临绝境,不仅传统年画资料、画版损毁严重,明清早期年画更是在夹江境内失传。

“董大兴荣”“董大兴发”等行业巨头也迅速没落,而“董大兴荣”正是张荣强的师门。2010年,张荣强拜“董大兴荣”的后人董贵忠为师。彼时,70多岁的董贵忠已经几十年没有印制过年画。

拜师的时候,张荣强39岁。此前,他只有高中文化,当过油漆工人,在县城一家书画纸作坊上过班,后来开了一个用锦绸生产包装盒的作坊。“应该说,这些经历给后来传承年画打下了基础。”张荣强说,特别是在书画纸作坊期间,他的工作是制笺纸、搞水印,和年画印制工艺有相通之处。

半路出家,转折点是2008年。这一年,夹江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锦盒作坊的他,没有把目光局限于锦盒本身,“做锦盒不如做年画。”

听说当地退休教师吴泽全收藏有印版,张荣强找上门。“给吴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没想到恢复夹江传统年画一直是吴老师的心愿。”两人越说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场就决定一起干。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两人成立了夹江年画研究所。

吴泽全有两套门神印版,是上世纪80年代花600元淘的,一套是大刀门神,一套是秦叔宝、尉迟恭,每套都是6块印版、5个颜色,“每个颜色一块,还有一块是依纹版。”拿到这两套印版,张荣强如获至宝。

第一次尝试印制,早上9点多就开始了。“印出来是花的,有些地方一饼粘,有些地方印不现。”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情况并没有好转,张荣强只好把雕版洗了,准备第二天再试。结果第二天情况好了不少,越往后印得越好。

“当时真是觉得祖师爷保佑!”半年后,张荣强才明白,并非自己“梦中得道”,而是放了20多年的印版,干燥变形严重,不仅易吸收颜料,还难与笺纸吻合,蘸了一天颜料,加上晚上用水一洗,印版吃水后逐渐柔韧,印制逐步得心应手。

张荣强养成习惯,凡是不常用的印版,泡水一天、晾干一天,第三天再正式印制。如今,挂在研究所里的大刀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就是这样印出来的,其饱满细腻的质感,常引来参观者惊叹。而门神年画的旁边,还有《鲤鱼跳龙门》《元亨利贞》《陈姑赶潘》等更富内涵的作品。

“这些题材都是这些年逐步恢复的。”张荣强说,他们一直在寻求恢复夹江年画的诸多题材,踏遍一方山水,寻访了董志和、胡国成、周发文等夹江年画老艺人。遗憾的是,由于损毁严重,他们并没有获得现成的印版和图案。

寻访波折

鲤鱼跳龙门》带来两幅失传的夹江年画

2011年的一天,张荣强接到书画纸作坊老板陈文祥打来的电话。“他说看到一份书画类报纸上,印了一张《鲤鱼跳龙门》图片,注明是夹江年画。”张荣强兴冲冲赶过去,拿到报纸一看,像中了奖一样。

不过,图片尺寸小、像素低,无法复刻。张荣强辗转联系上当事编辑。“编辑辞职了,而且报纸发表有点久了,他和文章作者联系不上。”张荣强空落落地挂了电话,但还是抱着宣传夹江年画的心态,给对方寄了几张自己印的年画。

没想到,对方收到年画后,主动给张荣强打来电话。“他被感动了,看我们这么认真,提出帮忙找那个作者。”过了10多天,对方果然找到了作者的电话。打过去,作者说,《鲤鱼跳龙门》年画在《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1民间年画》中有收录。

让张荣强更为欣喜的是,书中除了《鲤鱼跳龙门》,还有《穆桂英》《奏善堂》两幅在本地已经失传的夹江年画。其中,被标注为《穆桂英》的年画,张荣强认为收录时有失误,实际应为《秦良玉》——一位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夹江传统年画中的女门神。

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秦良玉》是张荣强雕的第一套年画印版。2010年,他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这张年画,便下载放大,依葫芦画瓢。因为经验少,他足足雕了一年,和书上的照片相比,他的印版不够细腻,“本该是一黑一红两条细线,中间还有很微小的空白,我却雕成了一条黑粗线。”

除了细节差池,用色上也有差距。张荣强翻出《中国年画发展史》,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评价夹江年画,“基本上是黄、绿、蓝、紫、红五色的调和套用,形成一种古香古色的风格。夹江年画的颜色对比,不是正红正绿的对比,而是朱砂和三绿、灰紫和土黄的弱对比。在套印过程中有重叠、错位,画面色彩给人一种土、远、淡、雅的感觉,有很强的装饰味。”

“刚开始时,我们做不出这种效果。”张荣强说,当时印制的男女门神,色彩比较鲜艳,对比比较强烈,“和书上的照片相比,差距一下就显了出来。”张荣强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被师傅董贵忠一语道破了天机,“你们用的是国画颜料,以前的年画用的天然颜料。”

得到冯骥才赞许 收到波兰博物馆的“珍藏”

研究所的一张案板上,分别放着一些矿、木块、草料。“这些都是提取天然颜料的原料。”张荣强说,在师傅董贵忠的指导下,他通过锅灶煮沸熬制、太阳沤晒发酵、矿物质研磨等方式反复试验,终于调制出了夹江年画天然颜料槐米黄、苏木红、蓝靛等色。后来,这些用色还打动了著名学者冯骥才。

2012年,张荣强第一次参加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夹江年画甫一亮相,便引起了不少人注意,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冯敏。“冯老师来到展台前,说用她的书换我的年画,问我愿不愿意?”张荣强先是一愣,然后一个劲地点头,“冯老师是版画专家,青睐夹江年画,我高兴都来不及。”

更大的收获在后头。张荣强翻开冯敏的书,发现是著名学者冯骥才作序。“我大着胆子问她,有没有冯骥才先生的电话,能不能给我一个?”张荣强说,从发短信到通电话,他和冯骥才建立了联系。

2014年3月,张荣强去天津考察杨柳青年画,冯骥才却到了北京,但冯骥才安排了助手王坤博士接待。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板年画研究中心,张荣强见到了几幅从未见过的夹江年画照片。王坤说,这些年画收藏于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国内应该失传了。

张荣强激动地拿出手机准备翻拍,却被王坤制止了,说需先冯骥才同意。他只得悻悻收起手机,分别前留下了几幅年画新作。“投画问路”再一次见效——半个月后,张荣强收到王坤发来的邮件,正是那6张藏于波兰的年画照片,“邮件还说,冯骥才先生看了我留下的作品,认为颜色已十分接近传统夹江年画的用色,他很赞许。”

如今,照片中的《元亨利贞》《陈姑赶潘》已被张荣强成功复刻,并成为了研究所里最引人瞩目的作品。2016年12月,“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举行,张荣强受主办方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之邀参展,选取的三幅作品中就有这两幅。开幕式上,张荣强作为传承人代表,还单独受邀上台发言。

除了《秦良玉》《鲤鱼跳龙门》《元亨利贞》《陈姑赶潘》,张荣强等人还搜寻并成功复刻出许多夹江传统木板年画作品,如《福禄宫》《年年发财》《土地神》《三官堂》《奏善堂》……这些作品中,张荣强十分注重传统工艺、手法、用色的传承,“越传统越有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我能真切感受到,喜欢夹江年画的人越来越多。”张荣强说,这几年连续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他的展台前人气越来越旺,销售额大幅增长。去年2月,受邀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参展,本来只是展览,结果展览结束时,一名观众主动上前要求购买,“这算是夹江年画历史上卖得最远的一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