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未富先懒” 指向真实的机会焦虑

12.09.2014  15:30

    ·朱昌俊

    当“未富先懒”指向个体时,它或许是一种被夸大的事实。但在社会层面,它又确实指向社会活力不够的真切现实。

    “企二代”不愿创业,花天酒地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农二代”不会务农,到城里后又挑活,在用工荒情况频频出现时更为挑剔;“拆二代”则仗着家里的房子不思进取……“未富先懒”,一个形象而无奈的说法,近几年来频频被引用,以形容当下面临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语境下所谈论的“未富先懒”话题,显然更倾向于指整个社会层面的精神风貌,或说国民心态。那么,在社会层面又该如何理解这种“未富先懒”?

    “未富先懒”问题首要的不是人们富不富,而是要审视,当下的社会是否给个人奋斗设定的门槛越来越高,给个人奋斗的空间是否让人觉得有动力。以此对应,整个社会层面“未富先懒”心态的流露,其实与大背景下的社会制度诱导和资源分配格局密不可分。其中最关键一点即是机会公平的问题。近年来,一种社会性的挫败感,自然令相当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自外于时代的竞争横流,强化“平庸”心态。

    必须看到,所谓“先懒”,其实并非指满足于“未富”状态,而是在社会资源的攫取难度面前,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的机会被压制了。这其中重要一点即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足够开放。当前,各级政府将简政放权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恰恰说明,权力直接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强,不仅无法让社会资源得以无障碍的公平流动,还在无形中强化“赢者通吃”的板结效应;与此对应,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有待加强。

    此外,社会成员竞相拼搏局面的出现,还需要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完善的公共产品配置来撑腰。以降低人们对于拼搏风险的疑虑,免除奋斗的后顾之忧。譬如囿于城乡居民权利的差异,一些底层群体显然难以做到轻装上阵。再譬如,高房价,成为压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肩头的大山,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求“”的心态便会被强化。

    当“未富先懒”指向个体时,它或许是一种被夸大的事实。但在社会层面,它又确实指向社会活力不够的真切现实。这种活力不足,并非指道德意义上的甘于平庸与沉寂,而更多体现为社会转型期,一些改革的不到位,导致制度对于社会成员创新、拼搏的牵引作用不够,归根结底,即是“人人出彩”的机会与权利还未能公平兑现,一些制度对于“”的解放还不够,束缚着“理性经济人”的拳脚。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日召开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李克强提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此可谓缓解“未富先懒”的对症药方之一。(相关报道见9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 被夸大的“未富先懒”,指向真实的机会焦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