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队伍基础 做强经管社科

17.10.2014  18:58
作者:张韬 来源:经管院

  ——经济管理学院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近日,我院新增3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郑循刚教授主持《四川市民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测度研究》、王燕副教授主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声誉与成员间信任关系建立的因果关系研究》获一般项目资助,刘云强博士主持《四川城市群发展质量综合测度及耦合演化研究》获青年项目资助。自此,继庄天慧教授、漆雁斌教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运陈博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资助,陈文宽教授实现我校主持省哲社重大项目“零”的突破,郭华博士、刘丹博士主持省哲社基地项目后,截止目前,我院今年已累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项,其中新进博士占44%,呈现出梯次合理、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体现出学院重视科研、秉持学术为天理念,注重年轻教师培养初见成效。

   中坚力量砥砺前行

  但事耕耘,方得收获。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们的齐心协力,也得益于中坚力量的奋力前行。年过花甲的张文秀教授,在学院科研教学岗位上耕耘了36个春秋,现在仍不遗余力地传、帮、带着一帮年轻人在学术的道路上执着追求,从项目申报到成果整理,从论文撰写到著书立说,都倾注心血悉心指导。随着今年陈文宽教授“四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的立项,诞生了我校首个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这一里程碑的取得,是陈文宽教授多年的科研积淀的孕育,更是学院团队不断壮大的水到渠成。

  在学校和学院的培养下,李冬梅、王芳、何格等一批中青年教授逐渐挑起科研的大梁。2013年王芳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为我校人文社科荣膺这一殊荣的第一人。何格教授从新西兰林肯大学访问归国后,连续发表2篇SSCI和EI论文,出版2部学术专著。在省第十六次哲社评价结果的公示中,张文秀、何格、符刚等主持成果榜上有名,获得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年轻博士顺势崛起

  年轻博士适应能力强,角色转变快,为学院科研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唐宏是学院2013年通过学校博士招聘从中科院引入的人才,在来校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就顺利入选“双支计划”第五层次,成为第五层次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对于学校的政策,唐宏谈到,“学校学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年轻人开展科研提供了基本保障,为静心科研创造了条件。”得益于此,唐宏今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目前已进入学校公示阶段。进入破格晋升公示的还有刘云强博士,去年入职已经累计发布SCI、SSCI、EI期刊论文4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王运陈博士刚刚到校报到后,便同系室同志一起,投入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紧张申报当中,《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基于政治关联与CEO激励视角》成功入围青年项目。

  “充分的人文关怀、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极大提高了年轻人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动我们尽快驶入科研快车道。”唐宏的话代表了年轻博士们的心声。

   环境孕育创新土壤

  科研氛围的营造,得益于学校学院的制度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构建为科研注入了动力,为创新提供了土壤。在学校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办法出台后,学院根据人文社科的特殊性,庚即制定出台了《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与年终奖分配办法》和《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工作业绩补充评分标准》,对教师科研积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不仅提高了对国家级项目、重要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而且强化了咨询服务功能的保障。2013年以来,学院有4份成果被省社科联《重要成果专报》采纳,提交专题政策建议报告6份,与四川省农村促进会、县域经济学会等政府性团体的合作不断加强,推动科研扎扎实实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既求实创新,又接好地气。

  筑巢引凤,在成都高端平台提升的学院发展的软环境,近年的飞速发展加强了学院发展的硬实力。最近两年,学院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德国波恩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学府引进博士14人,他们不仅成为教学一线的战斗员,也成为了科研队伍里的生力军。为突出方向集成、着力团队培育,学院正着手组建反贫困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农村金融研究等6个研究团队。众人已经尝到了队伍建设的“甜头”,也相信经管的“丰收季”为期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