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不断夯实“课堂、环境、活动”三大载体,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有境界的创新人才。
丰富课堂载体,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2004年开始面向全校开设《中华文化》课,2005年成为必修课。课程以“导读大纲”为经、“经典选读”为纬,按照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组织教学内容,由知名学者领衔,汇聚全校文史哲名家主讲。相继增设《中国诗歌艺术》《四川大学校史文化》等几十门传统文化教育公共选修课,创建“人文大讲堂”“人文讲坛”“尊经论坛”等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家名师举办传统文化学术讲座,构建起“必修课+选修课+讲堂讲坛”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体系,努力把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转化为学生的境界、修养和人文素质。
突出环境载体,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高度重视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医学展览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长廊(简称“六馆一廊”)建设,把其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传承百年川大文化、川大精神的主阵地。大力加强馆藏资源开发,编辑出版历任校长和知名校友名言录、校史读本等,策划举办百年校史、“抗震救灾,川大在行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大学师生”、“优秀教师教案笔记征集示范工程”等主题展览,让传统文化和川大精神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于潜移默化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做实活动载体,培育传统文化学生社团。积极组织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形成品牌。连续举办了七届“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评选“感动川大”榜样人物;连续举办八届的“陌上花开”国学月系列活动,内容涉及儒学、佛学、道学、诗词、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支持学生社团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积极发挥作用。成立了皮影协会、戏曲社、京剧研习社、古筝协会等几十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