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天梯小学”24年 甘洛县山村教师想培养接班人

07.09.2014  09:49
 
李桂林夫妇。

 
李桂林在作演讲。

    原标题: 坚守天梯小学24年 想培养接班人

感动中国人物、天梯小学老师李桂林为成都师范学院新生开讲第一课

教了一辈子小学,感动中国人物、天梯小学老师李桂林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站在大学的讲堂上。

9月6日上午,成都师范学院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温江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近5000名新生在这里开启了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成都师范学院大学新生第一课,由李桂林执教。

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大学新生,李桂林用自己的故事告诉这群学子什么是坚守和责任。

他鼓励同学们特别是师范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0年,当我得知天梯小学山高路陡,条件艰苦而缺老师,停学十几年,我为一代又一代彝族孩子成为文盲而深感痛心。于是,毅然放弃家乡优越的条件,辞职到天梯小学支教……

站在台上,李桂林平实的语言把大家的思绪带入到了“从家到学校全靠步行,需要十几个小时。经过高悬在大渡河上用四根铁绳托起的晃荡的木板桥,桥板已经腐朽,有的地方连木板也没有,人只好抓住上面的铁绳,双脚踩在下面的铁绳上小心翼翼的移动……”的恶劣环境,以及他和爱人在此坚守了24年的故事。

环顾四周,不少新生掏出纸巾擦拭眼泪,现场传出了一片小小的抽泣声。

送儿子上大学

妈妈亲手理西瓜太郎发型

李想长相清秀,理着一头西瓜太郎发型。人很文静,不爱言语。但很有礼貌,如果问他什么,他必然会认真回答。如果有需要他帮忙的地方,他绝对跑得比风还快。

这个发型,是李想的妈妈陆建芬和爸爸亲手剪的。

理发,李桂林夫妇都会。这门手艺,他们已会了二十多年。李桂林从1985年开始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当民办老师,1990年,已经停办了十多年的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二坪村小准备复课,李桂林接手了这座后来被媒体称之为“天梯小学”的小学。第二年,他又把爱人陆建芬接了过来。从此,“天梯”的两头,多了两个护送学生的身影,寒冬酷暑,春去秋来,从不间断。

之所以被称为“天梯小学”,是因为二坪村地处大渡河峡谷,山高路险,几架靠在崖壁上垂直而立的木梯就是二坪与外界的通道。住在山下和山腰的学生,要背着书包、爬着“天梯”去上学。

看到孩子们的第一眼,李桂林忍不住笑了。“每个孩子的头发,就像长了一头梯田。”李桂林说,好些孩子的头发由父母剪,由于手艺不精,孩子们的头发总是留下一级级台阶,还有的头发没理平,像长出一丛野草。

夫妇俩看着心疼,便买来理发工具,除了教书还自学会了一门手艺——理发。

山里的孩子卫生条件不好,好些孩子头上和身上都长有虱子,夫妇俩为孩子们理发时,不时有虱子掉到他们的脚背上。

20多年来,夫妇俩的手艺也见长。这不,儿子上大学,还创造性地为他理了一个很时尚的发型。

坚守天梯小学

从没参加过孩子家长会

李桂林夫妇有两个儿子,但一说起儿子,李桂林总是愧疚满怀。

大儿子今年25岁,在四川理工学院攻读本科。小儿子李想,19岁,刚考入大学。

对不住他们。”李桂林望了望李想说,儿子们都是读完小学才离开天梯小学。

以前,在天梯小学,没有体育用品。孩子们上体育课,用粗壮的藤条当跳绳。李想7岁那年,孩子们跳绳时,把他甩翻导致耻骨折断、右手桡骨脱位。一方面不懂医,另一方面也担心送孩子下山会影响山上几十个孩子的课程。于是,对李想骨折的治疗采用了请赤脚医生的土办法。结果,李想桡骨脱位的地方没有接好,落下终身残疾。着短袖的李想裸露着桡骨的位置,至今都看上去要胖一圈,皮肤色彩也要显得更深。

以后想不想回家乡发展?李想对这一点想得很明白:我想回家乡,也想为家乡做贡献。但是,首先我得武装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会有力量改变家乡。

因此,虽然他读的是师范类院校,但他不想重复父亲的路。尽管,他很崇敬坚守天梯小学几十年如一日的父母。

舍不得孩子们

放弃了很多外出发展的机会

坚守天梯小学24年,每年有4个月吃不上新鲜菜,李桂林并非没有离开的理由与机会。相反,很多次,他主动放弃了。

当他月薪100元的时候,他一位亲戚发展矿业,生意火红,邀请他去当会计,月薪1200。“一个月的工资就是我全年的收入。”李桂林说,“但是,如果我走了,山上70多个孩子怎么办?”想了想,他婉拒了这位亲戚。

再后来,另一位在西班牙做生意的小舅子邀请他们去帮忙。正式工作前的适应期,给他每月600欧元的零用钱。也因为放不下那群娃娃,他放弃了。

上世纪90年代,他本来有机会从政当镇长。那一次,不是他主动放弃,而是山里的乡亲们阻止他离开,他不忍心便遂了乡亲们的意愿留了下来。

2005年,山东烟台市教育局派人请他去烟台工作,还承诺为他买房子,他也拒绝了。

在我的心中,始终无法放下山上的那些孩子。”李桂林反复问:我走了,谁又来管他们?

因为不断放弃,李桂林家的条件并无多少改善。至今,李桂林一家五口仍窝居老家三间房里。拥有一套房子,也成为他现实又紧迫的目标。“大儿子25岁了,都不敢谈恋爱。”李桂林说,儿子们渐渐长大成人,他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李桂林老师的梦想:

从本地孩子中培养免费师范生接班

我是农村长大的,是农民的儿女,是平凡的山村教师。无论荣誉多高,也只属于过去。做好今后的工作,才是最高的荣誉。我们已向全国人民保证:在天梯小学干一辈子。

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当老师,也不想回到二坪小学。

这在李桂林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理解儿子们的选择,尽管他非常希望有人接他和爱人的班。

执教天梯小学24年,除了儿子外,李桂林夫妇还培养出了一名大学生。不过,那名大学生也没想过要留守二坪小学。

我今年49岁了,是思考找接班人的时候了。”李桂林说,他不想眼看着他一手办起来的天梯小学毁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当地培养两个本地孩子学免费师范,学成后回天梯小学接他的班。

为何一定要找当地人?李桂林说,当地人以彝族为主,很多孩子不会汉语。因此,上课需要既懂汉语又懂彝语的双语教师。

天梯小学被媒体报道后,很多热心人致电想来支教。”李桂林回忆,但一听说要双语教学,很多人表示遗憾并迅速挂掉了电话。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支教老师来。

在他看来,懂双语又愿意来二坪小学的,太少太少。他始终坚持“培养当地人最靠谱”。在他心里,甚至已经物色了几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不过,他从没把他的想法给那几个孩子讲过。“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李桂林说,当地教育水平有限,如果真让他们去考免费师范生,还不一定能考起,但外地人肯定不会愿意去坚守天梯小学。

他希望政府提前行动,通过降低定向免费师范生的录取标准,为他和爱人找到合适的又热爱天梯小学的接班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实习生张焱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