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天府绿道规划设计者:这是巨大的惠民工程

04.09.2017  07:15

  主持人:本报记者 程文雯

  嘉宾:张静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副院长

  李果 成都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天府绿道体系规划项目负责人

  拿出最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建设超过16920公里的天府绿道,这不仅意味着城市生态景观的极大提升,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成都天府绿道规划设计,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如何将新增的绿色转化为市民真实的获得感?9月3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天府绿道的规划设计者。

  记者:如何看待您和您的同行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

  张静: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惠民工程。在我的认知里,在城市中心地带,如此大规模地开展绿道规划建设,是非常罕见的。当然,规模并不是最重要的,成都绿道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具有非常强的生态修复意义,对于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生态意义。

  记者:天府绿道中,“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的绿道主体骨架大多位于三环路、二绕、龙泉山等地,会不会离一部分市民太遥远?

  李果:天府绿道的体系分为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级体系并非相互分割,而是互相连接,形成一张城市绿网。区域级绿道将依托市域生态资源与山水格局,串连市域内各城市组团的主干绿道网,体现蜀山蓉水的自然野趣;城区级绿道在城市各组团内部成网,与区域级绿道衔接,与城市慢行系统相结合;社区级绿道则与城区级绿道相衔接,串连社区内各种设施。

  换句话说,市民从出门开始,就能享受到超过10000公里的社区级绿道,并且连续性地过渡到城区级绿道和区域级绿道,真正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记者:此前,天府绿道的规划曾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向广大市民征求建议和意见,体现出绿道规划中的“可参与性”。绿道建成以后,市民的参与性将如何确保呢?

  张静:天府绿道为成都营造一个非常大的开放空间、一个具有传承性的天府公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借鉴了美国波士顿、新加坡的优秀案例,体现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可参与”,不管是建设前、还是完工后。

  李果:以锦城绿道为例,除了绿地本身的生态保障功能,锦城绿道还将承担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设计和实现,都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再说具体一些,在锦城绿道中,我们构建了16个特色小镇形态的一级驿站、30个特色园区形态的二级驿站、170个林盘院落形态的三级驿站和亭楼小品形态的四级驿站。这些驿站将作为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售卖点等使用。同时建设多样化的自行车道、跑步道、各类球场、水上运动设施、全民健身设施、户外拓展设施等,方便群众参与。

  此外,绿道还配套建设了118个分散式出入口和12万个停车位,实现公共交通接驳、水电气讯网基础设施支撑、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全覆盖,建设总容纳200万人以上的50处应急避难场所、640处文化设施,真正让市民休憩运动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