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眉山 大美非遗

22.04.2015  19:29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杨宇)时间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带走历史烟云洗涤尘世悲欢,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正是弥足珍贵的芳香文脉。在眉山,一项项令人拍案称奇的文化技艺,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洗礼,犹如一颗颗散落民间的珍珠,迸发出绚丽的光芒。

  惟妙惟肖的青神竹编,水墨盎然的捻条画,叹为观止的手指画,笔走龙蛇的火绘,音韵铿锵的抬工号子,深藏大山的复兴锣鼓,仰天长啸的丹棱唢呐,彭山三月三朝山会,洪雅五月台会,瑞峰龙舟会,技艺精湛的汉阳杆秤、东坡肘子、仁寿芝麻糕,这些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瑰宝,将眉山的非物质文化彰显得酣畅淋漓。

  传承源远流长,保护不遗余力。东坡故里,天府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文脉传承千年,文化积淀厚重而日久弥新。在散落的民间发掘珍宝,在荒芜的乡野发现传奇,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渐行渐远的珍宝和传奇。

  技艺师徒相传,父子相传,口口相传,保护“活态传承”,眉山践行的步伐坚定不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先后成立“民保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眉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

  普查是披沙沥金,更是一次深度的挖掘和发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眉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次非遗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各种方式,对非遗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青神竹编参展国际非遗节、国际文博会,参加“中国故事”和全国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仁寿陶艺参加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在交流中一次次彰显眉山非遗文化。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非遗保护成果图片展、非遗保护摄影展、民间非遗达人秀、非遗绝技展示展演,非遗文化进广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特色鲜明的非遗展演展示如火如荼。

  市和区县将本区域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目前,全市共有非遗资源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13项、市级39项,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已初步建成。

  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艺术品栩栩如生,受到人们广泛喜爱。伐竹而归,锯竹、刮青、去黄、分层、凉干、刮薄、三防处理、染色、开丝、编织、整理、装裱,从竹到细如发丝的竹丝,从竹丝到薄如蝉翼的竹编,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灵性的技艺别具一格巧夺天工。

  仁寿陶艺历史悠久,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其工序包括陶土选择、陶泥炼制、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刻花、窑炉建造、素胎上釉、入窑烧制、釉上加彩。仁寿陶艺造型多样,有古朴的文物造型,也有创新的现代器型。器型大小差异大,有大到一人多高的花瓶,也有小到酒杯的器物。色彩丰富,有素坯器,呈现陶土的本色,也有各种釉色,还有华丽色彩的现代图案。

  丹棱民间唢呐历经100多年的传承,祖传孙、父传子,夫妻、兄妹、父子、祖孙三代同台演出屡见不鲜,现存曲牌《将军令》、《望娘调》、《步步高》、《小开门》等20余首古曲。在丹棱广大农村,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春分、端午、中秋、春节等时令节气皆请唢呐艺人吹奏唢呐,以寄托喜怒哀乐之情。大红的喜庆有多浓烈,唢呐的音阶就有多高远;大悲的送别有多缠绵,唢呐的表情就有多悱恻。

  瑞峰端午龙舟节又称瑞峰大端阳,是以划龙舟表演为主要内容,每年端午节在青神县瑞峰镇举办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现已举办28届。目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增加了鸡公车迎娶新娘,牛灯、舞狮、耍龙、拉旱船、踩高跷、放河灯、等活动项目。

  仁寿抬工号子是抬工们创造出的特定暗语,以歌唱的形式协调步伐节奏,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抬工队伍以物体重量来定人数,最多的有128人,以8或12人为最普遍。现广泛流传于民间并经收集整理的号子有128首。

  复兴耍锣鼓产生于洪雅瓦屋山下的复兴村,最早传自于两千多年前流亡此地的楚人的铜器打击乐,后来由当地的青衣羌人演绎完善。他们在劳作之余自编、自演、对唱山歌,根据山、水、动物之音编写出《白鱼子上滩》、《猪哒嘴》等50余支曲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民间交响乐”,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和各种灯戏、山歌之中。

  竹琴从古武阳人声鼎沸的老茶馆开始,一杯盖碗茶茶香袅袅并且市井味道浓酽,简板和鱼鼓的节拍叩人心扉,川腔的说唱婉转悠扬一咏三叹。百年传承,花开彭山。年近九十的夏福寿老老生和他的10个六十岁的弟子,谢家文化站20多个年轻的姑娘,彭山二小1600名小学生,竹琴由老及少焕发活力,竹琴在时空转换中走上展演大舞台,28名孩子组队奔赴京城,捧回全国校园时代才艺大赛金奖。白发苍苍和花枝乱颤,土腔土调和脆生生的笑,一并丰富着竹琴的表情。一成不变的,是简板和鱼鼓,这是竹琴的胸腔,这是竹琴的喉咙,这是竹琴发出元音辅音的嘴唇。这是竹琴代代相传、土生土长的骨头和魂。

  传承源远流长,守望笃定而坚毅。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沉淀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这一座年轻的城市,青春的梦想和火热的激情勾勒出绚烂的发展华章。

  天府眉山,大美非遗。这一颗东坡故里的瑰宝,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