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初创企业画像:非创新不创业

30.09.2015  14:55
核心提示:再过几天,天府新区将迎来正式获批国家级新区1周岁生日。 过去一年,哪些人变身蓉漂,又将创业种子撒向哪些领域,萌芽期面临怎样     再过几天,天府新区将迎来正式获批国家级新区1周岁生日。
        过去一年,哪些人变身“蓉漂”,又将创业种子撒向哪些领域,萌芽期面临怎样的困难?9月24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举行“茶叙”座谈会,邀请首批入驻新区的12位“蓉漂”企业家,共话创新创业大计。
        这12位“蓉漂”企业家,也勾勒出天府新区初创企业“画像”。
□王代强  本报记者  张守帅
“蓉漂”代表普遍“三高”
        从参加座谈的企业家来看,来自五湖四海的“蓉漂”多是“三高”人群。
        其一,学历高。12位“蓉漂”代表中,超过三分之二是从中科院、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毕业,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其中,在部队服役15年的“通甲优博”创始人徐一丹、“小多科技”创始人江岭均拥有博士学位;“阿泰因”创始人彭超身兼电子科大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一职,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
        其二,起点高。他们大多此前在北上广深、香港,甚至国外就业或创业,具备丰富的从业经历。“麦嘟嘟”创始人孔祥河曾在微软、华为等大型企业任高管多年;“明途科技”创始人肖雪松在中电集团30所当了八年的产品经理,曾“爬”上用友集团研发副总职位。
        其三,愿景高。细看“蓉漂”代表履历可以发现,几乎人人都有一腔创业热血:河南小伙马林想做西部最早、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性孵化器;尧刚期望把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成国际水准;徐晓晨想做食材交易平台的NO.1。
不追风,只做风向标
        各路高手“蓉漂”汇聚天府新区,做了些什么?记者梳理发现,早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等词汇盛行之先,他们就已经领跑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风向标”。
        座谈会上,12位代表悉数发言。其中,6位谈到了“互联网+”,7位谈到了大数据,4位谈到了物联网。从具体从事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孵化器、高端机器人研发、网络资讯、网络教育、电商平台等新兴科技领域。
        利用大数据,“云端物联科技”提供O2O汽车上门服务的同时,帮助政府分析成都市道路承载力,为道路规划提供依据;结合“互联网+”,川大毕业生巩强带领团队研究“非遗”文化,为现代生活消费提供新的方式……这些创意,走在了同行前列。
        开创性、跨越性的项目也不少。马林成立的“十分咖啡”企业孵化器,是成都首批“众创空间”之一;彭倍的协作机器人一旦研发成功,将打破国际垄断;“通甲优博”将在天府新区建立首个院士工作站……
        有人预言,在场的“蓉漂”创业者,可能在数年后成为天府新区创新驱动的骨干。
        目前,项目进度和效益已颇可观。徐晓晨团队打造的B2B食材交易平台,目前每天订单1000单,日交易额65万,农副产品日销量100吨;“小多科技”开发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已完成2000万A轮融资;“千行集团”去年现金流业务达到8000万元,预计明年将突破2亿元;今年6月刚开工的“中联众投”,9月份前20天营业额已达5亿元。“首批入驻天府新区的这‘蓉漂’代表,是新区发展未来的希望,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管委会主任杨林兴表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将尽力为这些企业做好服务,帮他们打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