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府好家规"评委何开四:好家规要与时俱新

15.03.2017  04:0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规不仅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事情,更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

  自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踊跃报名,形成了一股“讲好家规、传好家规”的热潮。目前活动以及进入评审阶段,角逐全省十佳。

  矛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开四先生,是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的评委之一。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府好家规?他对“天府好家规”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何开四家族的家规又是什么?3月1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独家对话了何开四。

   家规故事

  父亲何白李手写“家庭小报”十余年

  何开四家族的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父亲何白李在世时,每个月,家族成员们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家庭小报”。报头上是8个大字:和睦、勤俭、奋发、追求。这是何白李结合先祖家训,立下的家规。

  何白李退休后,创办了“家庭小报”,每个月写一二期。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何白李只能一字一句地手写。家族先辈的好故事、老家泸州发生的大事、孩子们的成长情况……他都会如实地写进“家庭小报”里。除了将好故事,“家庭小报”还充满了何白李对孩子们的关怀。

  “家里有人出国了,父亲就会在‘家庭小报’里叮嘱孩子在外认真完成学业,不要沉迷于玩乐。家里有人从政,当期的‘家庭小报’一定少不了‘清廉’二字。”何开四说,这份沉甸甸的报纸,倾注了父亲很多心血。父亲想要借此凝聚家人,培养教育下一代。父亲每期至少埋头书写两天,约A4大的纸张,满满写上10多页。

  由于家族人分布在天南海北,何白李便用复写纸将“家庭小报”写成10多份,再到邮局一份一份地邮寄出去。何开四说,直到后来父亲眼睛看不清,才停止了写“家庭小报”,当时已经写了超过1百期。现在再阅读这些“家庭小报”,何开四也能感受到父亲的一片苦心。

   评委观点

  家规家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和睦、勤俭、奋发、追求。”这并不是何家最初的家规。而是何白李根据祖上的家训,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的再创造。何开四认为,等到几百年之后,或许这8个字的家规又会有所创新和改变。

  好家规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家规是否就是好家规?何开四认为,有些家规传承了几百年,但真正的好家规并不是不能改变。家规家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定要与时俱进。

  何开四对中国的家规文化颇有研究。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三大好家规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在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畅谈中国家规文化时,他能轻松诵出这些著名家规内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虽然朱子家训广为流传,但何开四并不认为朱子家训的全文都值得现代人一成不变地遵守。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黑后就要关门闭户,开始休息。在何开四看来,这条家规适应于农耕社会,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夜生活很丰富。不可能要求年轻人做到这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何开四很认同这句话。这条家规提倡节俭,从古至今,节俭都是一种美德,因此同样适应于现代社会。

  除了朱子家训,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训也很有代表性,同样体现了对家规的再创造。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这是林则徐为其后代留下的“十无益”家风家训格言。何开四解释说,如家里人没有善良的心态,风水再好也没意义。对父母没有孝心,拜神也没用。“十无益”并不是林则徐祖上流传下来的家规,而是他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对先祖家训的再创造和创新。

   好家规要接地气 切忌“假大空

  本次活动收集的众多家规中,有些家规仅有简单几句,有些则长达数千字。哪种更能获得何开四的青睐?

  何开四说,他更看重简洁的家规。“大道自简。”何开四认为,好家规应该郎朗上口,越是简单的家规,往往越有力量。同时,行文简洁的家规也更容易后世传播。

  然而,不管家规以何种形式呈现,何开四始终认为,好家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提高一个家庭的道德品质。同时,这条家规也必须具有可行性,不能“假大空”,制定天花板家规。例如,一条家规对家族学生的成绩制定硬性要求,且要求很苛刻。虽然家规本意是促进后人成才,但多半会起到反效果。

  “我的父亲完全不追求我们的考试分数。”何开四说,“他一向坚持孩子能天性自由地发展,身体健康最重要。不给孩子考高分的压力,我们兄弟四人的学习成绩反而都很好。

  据了解,何家老大、老二学理工,均是高级专家,在各自的领域均颇有建树。何家老三何开三是蜀中著名的报人,新闻界的名士,长于报告文学。而何开四本人,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辞赋名家。

  身体力行比家规本身更加重要

  再好的家规,如没有身体力行,也是空谈。如没有言传身教,也不会传承。

  “每天早上,我们还没起床,就听见父亲已在院子里念英文、背唐诗了。”何开四回忆说,父亲“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不可谓不大。

  小孩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何开四举例说,梁启超、钱钟书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已经深入精神骨髓,代代遗传,成为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有好家规,但是父母不执行,天天在外打麻将,满口脏话,就很难要求孩子继承祖上的好家风,文明礼貌,精于学业。鲁迅曾说,小时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弗洛伊德也说过,小时的情结将成为一生的内驱力。

  何开四的这一观点和首届四川“天府好家规”的评选标准一致。在《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方案》中要求,评选要侧重家规的代际传承与家庭成员的实际操守。

  何开四:教育世家开明通达

  在四川泸州,何白李是一介名流。1926年12月,刘伯承领导的泸顺(泸州顺庆)起义爆发,何白李投身革命运动,冒着炮火到战壕向敌军喊话。新中国成立后,何白李历任泸州一中校长、泸州师范学校校长。何先生教育理念开明新颖,桃李满天下。其膝下的四位爱子,也都个个成才,早已是蜀中佳话。

  何家四兄弟分别名为开一、开二、开三、开四(因与泸州教育家阴国铣为莫逆之交,相约以‘开通’二字分别加子女之排行顺序为子女命名。)开通,开明通达也!

  何家老大、老二学理工,均是高级专家,在各自的领域均颇有建树。何家老三何开三是蜀中著名的报人,新闻界的名士,长于报告文学。

  何家老四,正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辞赋名家何开四。

  父亲是泸州教育名流,何家四兄弟的祖父何连城,也曾任教泸州城南高小,做过学监。在不少人的一般想象中,生长于这样一个标准教育世家的何家四兄弟,家教应该非常严格,会被经常督促在书房苦读等等。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何家的老四何开四,在谈到他们何家的家风时给记者的感受是,自然,开明,甚至是新锐,“总的来说,我们家的氛围,或者说家风就是,民主、开明,让后辈天性特长自由发挥;长辈以身作则,垂范子弟;认真读书的同时,强调与大自然多接触,锻炼强健的体魄,以滋养精神的健旺。

  每日晨起读书 影响泽被大院

  何开四多才多艺,他做学术,研究钱钟书美学,成就卓著。做文学评论,曾受邀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他的碑赋写作,名振蜀内外;他还做过电视专题片策划撰稿、雕塑及文化景观设计,被称为文化怪才。

  除了自己的努力,机遇,何开四还感谢自己的家庭教育,“鲁迅说,‘木匠儿早识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我家是搞教育的,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书,家里面并没有更多的财产,书却有很多。我和几个哥哥,从幼童时代,就开始看家里的藏书。在我还没到入学年龄的时候,我就早看完了四大名著的连环画。我家连环画很多,总共有几千本。我父亲不会反对我看连环画,因为图文阅读对象,非常适合小孩子读。我父亲从来没有辅导我具体怎么作文,但是童年读各种杂书,对我的作文能力,帮助很大。

  不耳提面命,但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我们幼年时,我父亲在家里,经常给我们四兄弟讲故事。除了《水浒》《西游》《三国》之外,他还跟我们讲《天方夜谭》。他英文很好,所以他是双语讲,先用英文讲一遍,然后翻译成中文讲一遍。虽然我们当时还听不懂,但是那个感觉,还是熏陶到我们。后来我们四兄弟的英语都不错。

  强健体魄 滋养精神“我父亲虽然是成就不小的教育家,但他从不会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强求孩子成绩一定非要拔尖。他不让孩子在家里面待着,必须出去玩,接地气,接触大自然。在我们四兄弟的少年时代,父亲没有直接督促我一定要多读书,反而建议我们走出书房,出去爬山、游泳等。”他说。

  据何开四解释,“父亲有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人只有身体好,一切都有可能;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没有可能。他在早年的进步杂志《少年中国》上还曾专门发表文章,呼吁年轻人首先把身体锻炼好。据我的理解,他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他深感,儒生文弱,只重视智力、精神发展,不重视体魄,以至于给人‘病夫’的印象。令人遗憾。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的体格,跟这个国家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体魄是精神的载体,如果没有好的载体,精神也会受到损坏。而体格好的人,智力一般都不会怎么差。

  几十年过去了,何开四至今深有感触,“父亲这个教育理念非常超前、新颖、深刻,我认为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

   教育有松有弛,敢于放手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大、压力重等种种原因,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里往往也承受不少来自父母的压力。何开四说,“我曾经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教育后代,过于功利,目的性太强。对自己孩子盯得绑紧。而且动辄声泪俱下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父母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苦苦把你养育长大。你要是考不上名牌大学,就对不起父母啊!诸如此类。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是我可以直接告诉这样的父母: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话,无形中给孩子带去的可能不是精神动力,而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压力。这样的状态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最多成为中人之资,很难成为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人才。

   何开四说,“小时候,父亲讲故事,让我们几个谈看法,都可以发表个性的言论,父亲很高兴。长大后,各自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父亲也是完全尊重。我们几个兄弟的关系,除了是兄弟还是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

  在何开四看来,一个快乐的有生气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仅仅是长辈与后辈的关系,还应该是朋友的关系,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的天性,营造民主开明的气氛。提醒孩子,不可偏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还应注重体魄康健。我的父亲是这样对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尽量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多接触广阔天地。对他们的教育是有松有弛,敢于放手。事实证明,效果是令人欣慰的。

      熊猫新闻记者 王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