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拟用3-5年培育“天府十大古镇”

24.06.2015  13:44

  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遍植于房前屋后的竹林,山环水绕的空灵,还有庙会、坝坝筵、九斗碗等多姿多彩的民俗交相辉映……成都平原古镇众多,因其形成原因不同,形制各异,风貌迥然,或险或幽,或秀或峻,如同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镇作为独特人文内涵与景观形态的结合体,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和追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完整保存古镇古村的传统风貌、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其有机更新、持续发展?来自市旅游局的消息称,2015年是成都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之年,成都市将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把旅游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结合起来,用3—5年时间,培育出“天府十大古镇”品牌。

  四态融合,成为天府古镇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成都市印发的《关于提升成都市重点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以国际化标准,通过文态、业态、生态、形态有机结合,突出地方性历史文化特色,完善古镇配套服务设施和城镇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当下,天府古镇的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呈现何种面貌?来自社会各界对古镇的印象如何,又有何值得借鉴参考的见解?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邛崃平落古镇景区入口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段青青郁郁的竹廊,浓荫蔽日,仿佛一个时光隧道,将人从现代时空带入明清时期的川西水乡。而竹廊外的其他路段,则长期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近来,这一面貌得到改变。“今年天台山-平落古镇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我们首先启动的就是基础设施与入口景观打造工作。”邛崃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至年底,从高速路口至平沙落雁将形成一条完整的景观走廊。

  古镇是融合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文化景观,其形态包括建筑风貌、街巷空间、自然人文等,是游客踏入古镇获得的最直观的印象和感受。

  安仁古镇因其公馆建筑闻名于世,五凤因其背山面水形成“半边山江半边城”,农耕文化孕育了林盘式古镇西来……受历史、民俗、地理、经济等诸多方面影响,大成都范围内,形成了诸多风情各异、形态个性化的古镇。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古镇游”正逐渐从观光过渡到度假、体验,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既要保护传统风貌,维持原真性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摆脱观光游的审美疲劳。成都古镇形态正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漫步老街 感受慢时光

  维护原真性与原生态 展现古镇个性

  一边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老屋,一边紧挨悬崖,溪水淙淙,青石板街道游人如织。端午节期间,漫步在五凤古镇,山风裹挟着人声从江谷间飘过,让人不禁遥想这个旧时码头,商贾云集、货物如山的繁华景象。

  五凤溪是成都市十大古镇中唯一的山地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半边山江半边城”形态特征。“立足古镇资源,早在2004年我们就聘请专家制订了《金堂县五凤镇古镇保护规划》。”五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10年努力,核心保护区的改善和整治已见效果,古建筑、古街、古井、古树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环境整体风貌与山地古镇传统格局基本协调一致。

  据悉,自20世纪90年代,成都就已开始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并提出系列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其方针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协调发展”。

  “对于众多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均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以及‘修旧如故’的原则。”据《2014年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点》,成都市明确了25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定位,按不同的方向、培育和展示各自形象,避免同质化。树立“原真性才是竞争力”的意识,以原真态的天府农耕小镇空间形态,及其传统的、地方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内容创立品牌,提升影响力、竞争力。

  个性化在保护传统中得以彰显。“我们聘请西南交大古镇保护专家等为古镇编制了总规和修建性详规,聘请西南规划设计院进行景观施工设计,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站在新场古镇老街口的碉楼上远眺,仍能看到古镇街巷保存完好的“二纵、二横”、“七街六巷”的井字形格局,以及连绵成片的川西民居建筑群。“凭借完好的保护,上下正街入选了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场古镇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在这条街住了一辈子,商铺里卖的东西越来越现代,但街面就没有变过。”离新场古镇数十公里外的怀远古镇,在棕绳街经营竹编铺子的林婆婆说,从清代到民国,古镇就形成了六条主要街道,叫“六街灯火连文井”。记者看到,目前怀远镇尚有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绳街等仍保存有较为统一、完整的古朴历史风貌。漫步老街,你可以停下来感受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