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天列车下线 成都速度背后的秘密:“253工作机制”

23.09.2016  11:04

  2

  由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分别任项目推进小组的组长

  5

  5个常委“包村”“包户”“包拆迁”,推动场平工作

  3

  不到3个月,原本荒草丛生、农田密布的场地被整理成宽阔平坦的土地

  新都区经信科技投促局局长杨盛勇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确保项目拉得来、落得下、推得动,新都在拉动投资、推进项目落地上铺开了“一条龙”式的工作机制。

  “253工作机制”,是成都速度背后的秘密。项目签约时,新都区政府相关部门就直接介入,用精准的服务来解决企业开出的“问题台账”“需求台账”。所谓“253”,即由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分别任项目推进小组的组长;5个常委“包村”“包户”“包拆迁”,推动场平工作;不到3个月,原本荒草丛生、农田密布的场地被整理成宽阔平坦的土地。

  “这中间涉及土地性质的变更、迁改线路、平整土地……但我们只用了不到3个月。”杨盛勇说,项目推进期间,政府有关的工作人员都是24小时开机,周末接到企业的电话也有求必应。每个月去企业开的现场会,政府部门压力都很大,因为每次开场,关注的都是上一个月企业反映又暂时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吗?企业满意吗?

  定任务、定时间,每个政府部门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工商、立项、环评、土地手续……原本是企业上门跑的手续,成都的政府将服务送上门,由专人对接。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企业开绿灯,给企业减轻负担。

  杨盛勇认为,这样的工作模式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平台,不仅与企业的关系更为密集协同,也有利于站在企业的角度,与企业共同思考解决办法。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成都方式——务实高效的成都作风

  253机制精准服务 每月一问:解决好了吗?企业满意吗?政府服务送上门,快节奏高效率的务实作风引更多企业扎根

  9月22日,中国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图为中车员工体验全新地铁列车

  认定成都信心爆棚

  未来,中车集团将充分利用四川省、成都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全力支持成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中车的“西南总部”。——刘化龙

  有了“成都速度”,今创成都项目一定会按期推进并尽快实现投产,成都轨道交通的名片,将由我们添上一笔。——俞金坤

  中车集团总经理刘化龙:

  全力支持成都成为中车的西南总部

  “今天,首列‘成都造’地铁车辆的下线,标志着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车在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对中国中车集团总经理刘化龙来说,“成都速度”让他对成都信心满满。

  中国中车作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强者,先后与四川省、成都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中国中车在蓉子公司——中车成都公司转型发展。2014年8月28日,公司与新都区签订投资协议建设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截至目前,项目顺利实现了一年开工、一年投产的既定目标,“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倡导‘快节奏、高效率、干事创业’的务实实践。”中车集团表示。

  “未来,集团将充分利用四川省、成都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全力支持成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中车的‘西南总部’,加快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蓉落地,携手四川省、成都市全力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刘化龙说。

  “十三五”期间,中车成都公司将以昨日产品下线为新起点,加快电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逐步实现高速动车组高级检修、城际动车制造与高级检修、有轨电车、跨座式单轨车辆、空中轨道列车、磁浮列车等新制式产品和高端服务的产业本地化。

  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

  “成都速度”坚定了我们在成都投资发展的信心

  “仪式之后,我去园区看了20多分钟,一直舍不得离开。明年,今创成都项目就将在这里建成投产。”昨日,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参加了“成都造”地铁车辆下线仪式。“我相信成都速度,‘成都造’地铁车辆下线坚定了我们在成都投资发展的信心。

  今创集团是中车集团长期供应商,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高铁和地铁车型的配套供货。“项目选址新都区,一期征地100亩,建设4万平方米厂房。项目目前已正式启动,预计在201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俞金坤告诉记者。

  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次沟通,成都人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定了今创来蓉投资的信心。从项目启动到现在,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相关部门协助企业解决问题,从土地、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等方面提供了完善的保障。

  昨日见证“成都造”地铁车辆下线,俞金坤当场表态:有了“成都速度”,今创成都项目一定会按期推进并尽快实现投产,“成都轨道交通的名片,将由我们添上一笔。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技术中心总体部部长李忠:

  成都发展轨道交通设备生产 市场空间巨大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体部部长李忠认为,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迎来快速增长的时期。“2015年年末,国内共有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共计116条线路,运营里程达到3618公里,其中地铁2658公里,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规模960公里。”李忠介绍,随着运营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网络化运营格局。成都选择在当下发展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新的技术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忠说,在此形势下,就需要城轨交通各领域开展多种合作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和舒适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安全性和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降低全生命周期使用维护成本。

  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徐银光:

  成都有潜力发展 中低速磁浮列车

  “轨道交通产业链由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组成。”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徐银光表示,国内铁路产业结构和布局已基本形成,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的产业格局明晰,对于大运量地铁系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中低运量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尚未形成。

  “轨道交通产业空间很大。”徐银光表示,目前铁路、城轨产业在国外的推进刚刚起步。相关配套产品产业化,因技术继承性较大,可根据需求加快产品开发和产业布局。

  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传统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早已形成,新技术带来的高科技产业刚刚起步,“运营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是未来重点关注和发展的产业方向。

  在他看来,轨道交通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竞争也比较充分,要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就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重点在更快、更重、更新上进行创新和产业布局。

  比如位于成都的中铁二院在高铁、区域应用和新制式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以发挥勘察设计的纽带和引领作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中铁二院系统掌握中低速磁浮建设的全套核心技术,参与了国家设计规范的制定,成都地铁公司和成都铁路局可以参与运营维护,整个系统的85%以上均可本地化生产。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钟茜妮

  摄影记者 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