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货行天下]“双燕”折翅 启发川企引资引智

03.04.2014  09:14

当年的冰箱品牌虽已消失,但通过嫁接优势民企,资源得以盘活

□徐聪林 本报记者 曾小清

提起“双燕”冰箱,老成都无人不知。它曾在1988年做到全国销量第二。后来,跟那个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产品一样,也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作为品牌“双燕”消亡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燕”其实以别样姿态还“”着。

在本报与四川在线、四川日报网联合推出的“寻找记忆中的‘老川货’”的网络互动中,不少网友留言称,“它伴随家中几代人成长。”记忆中的“双燕”今安在?“双燕”振翅高飞的努力,为川货发展带来什么启示?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走访。

其兴也勃其败也速 产量从17万台滑到6万台

双燕冰箱是在成都双桥子研发制造的,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年著名的420厂,苏式红砖厂房,已被成片的电梯公寓和商场所取代,但老厂房门前的职工宿舍楼群、以成发命名的娱乐中心还在。

我们在成都东郊记忆游客中心看到了双燕冰箱:绿皮,双扇门。讲解员张露介绍,这款冰箱用航空材料制成,目前依然能正常制冷。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发)总法律顾问、上市公司董秘陈育培回忆,1983年,成发引进日本夏普电冰箱技术、设备和工装,军工质量加上外资技术,“双燕”一投放市场便全国走俏。

58岁的成都市民付文买过一台双燕冰箱。当时还是东郊一造纸厂工人,每月工资70元,一台双门冰箱卖价1600多元,还要托关系找厂长批条,提前预约后,才能到手。“全厂掀起干冰箱的热潮。”时任成发总会计师的陈育培称,1988年达到巅峰时“双燕”市场销量超17万台,盈利超3000万元。

很快,好日子到头了。1989年,配套的压缩机和门封条出现批量事故,造成双燕冰箱大批量退货,大批量返修,一年亏损了几千万元。“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陈育培称,随后三年,产量急剧减至6万台左右。

回过头来看,“双燕”们当年的辉煌,只是物资匮乏时代的特色现象。很多产品都是极度紧缺,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路,有生产资质的厂家一哄而上,全国遍地开花,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研发能力,不懂市场开发、财务管理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双燕”是计划经济下的“”。同时代的冰箱区域品牌达40多种,大多都是被淘汰的相同命运。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分析原因:一是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二是国企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

引资引智盘活资源 联合民企通过改革获新生

为挽救危局,成发也做了不少尝试。但用老办法来改造传统企业,不灵。

1997年,成发联合广东科龙公司,双方以3:7的比例,成立合资厂成都科龙,生产冰箱和配套零部件,以图将成发陷入困境的业务嫁接到行业优势企业,通过引资引智,盘活资源。

有意思的是,在“双燕”巅峰之际,科龙高层曾不远千里从广东前来取经。“双燕”衰落之时,科龙生产的容声冰箱却在1992年产量突破百万台,其全国销量领先的态势持续到2001年。其间的兴衰成败,很值得玩味。

记者在成都龙泉驿区找到了成都科龙冰箱有限公司的筹建者李晋兵——现任海信(成都)冰箱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称,作为一个现代股份制企业,科龙当时已有完善的市场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不仅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通过制度化,确保各项技改预算和计划的实施。最令业内望尘莫及的是,科龙高薪招行业精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发平均工资不过300元,而科龙的班组长工资便达2000元,管理层薪资甚至是保密的。

成发也看到,深层次的败因在体制机制,国企需要转制。而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两个问题: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成都科龙打破了“大锅饭”,可自主用人、辞退;分配拉开差距,对研发给予奖励。最初,新机制也受到老员工抵制,“结果出走了一批人。”陈育培说,坚持下来,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激发了,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发也因此受益。”陈育培举例,全球四大飞机发动机公司对订单尤为苛刻,但由于成发持续创新、技术过硬,2005年起,成发的航空零部件外贸转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3成。

双燕”品牌消失了,但当年很可能就此死掉的资产被盘活了,作为新的财富创造者在继续为社会贡献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双燕”通过改革、创新,又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