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中小企融资在银行外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在同一天公布两份数据报告:《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前者显示,至2014年12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后者显示,去年社会融资规模16.4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加9.78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两组数据如硬币的两面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印证,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不同角度为金融调控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从昨天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一硬币两面,却出现趋势不同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是从存款性金融机构负债方进行统计,反映金融体系向社会提供的流动性,体现全社会购买力水平。而社会融资规模则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进行统计,从全社会资金供给角度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M2的增速放缓,印证了央行坚持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货币扩张的迹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货币供应基数很大,因此新增货币的总规模依然很大,可以说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还是充裕的。而复旦大学教授殷醒民则认为,12.2%的M2增速,是近年来最低水平,可以判断,去年下半年宏观货币面是紧缩而非宽松的。他预计,今年的流动性通缩也会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则在加速扩大,显现出与M2增速不同步的情况。殷醒民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中股票、信托的比重较大,货币投放可能没有流入实体经济部门,不能把社会融资规模当作判断实体经济资金面“紧”还是“松”的标志。“更多的还是要看M2,这是一个系统性指标,全面反映了社会的资金容量。”
传统利率与影子利率反差增大
社会融资规模扩大,有一部分并非从传统银行体系进行融资,因此数据出炉后,有市场声音惊呼“影子银行卷土重来了”。朱宁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不同,恰恰印证了“二元金融体系”的强化,亟待理顺。
朱宁说,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里其实有两种利率,两者的背离和反差越来越大。一个是银行利率,或者说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市场利率; 另一种是通过民间融资等渠道反映出来的“影子利率”。
从市场情况来看,在传统银行体系里,资金面比较宽松,利率较低;但与广大中小企业真正密切相关的,其实是影子银行体系,而在这个金融体系中,资金面仍非常紧张,融资成本较高。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宏观层面的流动性宽松,以及微观层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M2与社会融资规模不同步,印证了一个尴尬事实——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未能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殷醒民指出,传统银行在去年的经济环境下不敢给中小企业放贷。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总需求非常弱,中小企业即使获得融资增加投资,其市场销售会较为困难,放贷对银行来说风险很大。更重要的是,一些中小企业确实可以从影子银行获得融资,但并不一定能还款,影子利率的高企,正折射出这种潜在的危机。
流动性投入与回报率错配
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所表现出的背离,提示着金融体系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朱宁强调,中国的金融体系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弱化,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来改变现状。他解释说,在“二元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的利率是市场化的,而目前通过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进行调节的货币供给价格是不完全市场化的。如果不进一步改革,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资源错配就会加深。“从M2来看,当前流动性并不缺乏,但不能够疏导到中小企业。”朱宁指出,流动性投入大的是大企业、大基建,但眼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国企上的投融资回报率越来越低,这就是一种错配。
要破解“二元金融体系”,打击影子银行,除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业界比较强烈的呼吁。
殷醒民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是通过经济政策的信号,包括加大投资、拉动消费,来改变目前经济下滑的预期,避免衰退,这样才能逐步填平两个金融体系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