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持续开展 尊重民意是重点

19.06.2015  16:18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张雪婵)6月18日,大邑县召开今年第3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大邑县城管局局长余红云发布半年来大邑县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的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大邑县围绕成都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国际旅游目的为目的,将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工作与大邑县 “一城一线三组团”及“交通先行”工作重点统筹结合,通过努力使大邑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切实提高,城乡环境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全力为群众争取改造最大利益

  去年底大邑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大邑县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统筹协调督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制定了《大邑县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工作规则》。

  “按照成都市工作安排,预计2017年底完成“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并将持续开展下去。”余红云说,大邑县将践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紧扣“城市管理转型升级”主题,通过深化环境卫生、广告招牌、市容秩序、市政设施、建筑垃圾等方面的治理工作,全面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水平。届时,大邑县城市管理将显现“洁净的环境卫生”、“完备的市政设施”、“清爽的城市立面”、“规范的市容秩序”的城市综合管理品牌,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良好呈现。

  同时,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院落改造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项目的实施要真正体现民情、尊重民意。大邑县提前一年开始拟实施项目的摸底调查和征求群众改造意愿,通过房屋的摸底调查结果确定改造范围,通过意愿调查确定项目是否启动。

  改造工作中,多次召集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及改造片区群众开专题会,听取意见建议。拆迁赔付过程中领导带队入户宣传政策标准等,有效解决群众顾虑,提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改造工作快速开展。坚持有一把公开透明的刚性戒尺。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坚持每一份协议统一审查,每一分钱的补偿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安置补偿标准始终坚持不改变,给足政策,保障拆迁户最大利益。通过开展宣传、征求意见等工作,大邑县棚改办客观掌握了群众对棚改征收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取得了群众对棚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夯实了群众基础。

   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治理

  “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大邑县在2014年19个散居林盘(院落)示范点的基础上,2015年再选取41个村(社区)整村开展农村环境治理。”余红云说,在治理中大邑县持以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为主,基础设施适当投入为辅,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打造,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长效常态管理,完善村民自治管理机制。通过治理,涌现出王泗镇庙湾村、蔡场镇万石社区等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示范点。

  大邑县蔡场镇万石村充分发挥村基层党组织作用,顺应民心,聚合民力,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使群众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创新长效机制,全村显现“环境优美、风尚新美、生活富美”的新面貌。万石村党支部副书记贾朝炳说,“全村党员干部共走访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宗族长辈、致富能手、老干部、教师等70余人次,争取了他们支持并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通过整治,万石村的大小林盘,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漫步村中小道,徜徉葱郁林盘,随处可见潺潺流水,袅袅炊烟,片片花丛,处处是风景。

  为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每个林盘还引导村民自主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套考核评比机制,根据群众会商意见确定了符合农村实际的‘房前屋后清扫、生活污水处理、院内整治、垃圾分类、家庭和睦’的‘五星’标准,每月逐一入户评比,进行公示,对获得‘五星’的群众,奖励毛巾、肥皂等奖品。贾朝炳说,自主管理让村落环境实现了常态、长效治理。

  为有效解决大邑县农村区域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大邑县着力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容貌秩序管控、水域环境治理和环境污染防控等工作,逐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提高环境承载力,有计划地塑造特色风貌,提升环境品味,努力建成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市容整洁的“宜居、宜商、宜游”的山水大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