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走向何方?--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受进口大豆迅猛增长冲击,国产大豆生存空间遇到了极大挑战,中国大豆发展方向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关注。
一、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
中国是大豆原产地,曾经是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大豆进口急剧增加,国产大豆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4000万大豆种植者的生计受到威胁,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濒临瘫痪。很多专家呼吁,这种状况的持续将导致中国大豆消亡。
(一)大豆进口迅猛增长,国产大豆发展停滞不前 。 从1996年开始,我国大豆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且进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大豆进口突破1000万吨,2003年超2000万吨,2007年超3000万吨,2009年超4000万吨,2010年达到5480万吨。与进口大豆的迅猛增长相比,国产大豆产业却逐年下滑。自2005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386万亩之后,种植面积连年减少,2010年降为13000万亩左右。大豆产量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740万吨,之后连续3年下降,2007年降至1273万吨,2008年以来在1500万吨左右徘徊。受进口大豆影响,国内大豆发展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二)国内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下降,但主产区农民选择余地不多。 近几年,受人工和土地成本持续增加、大豆价格徘徊不前的影响,大豆种植收益极不稳定,2009年甚至大幅下滑。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9年我国大豆平均售价为3.7元/千克,比2007年下降了11.0%。与此相比,大豆的生产成本却在快速上升。2009年大豆生产平均成本为378.2元/亩,比2008年增加了8.7%,比2007年增加了29.6%。价格下降,成本上升,造成大豆种植收益快速下降。2004年,我国大豆亩均净利润为127元,之后连续两年下降,降至2006年的68元,2007-2008年出现回升,但2009年又大幅下降,亩均净利润只有107.5元,比2008年下降了40%。
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种植大豆的收益明显偏低。从全国看,2009年大豆的亩均净利润比粳稻低217.5元,比玉米低67.8元。在我国东北主产区黑龙江省,2009年大豆亩均净利润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元,比本省玉米低64元,比粳稻低167元。虽然种植大豆收益较低,但对于部分高纬度地区的农民来说,受气侯条件限制,只能种植大豆,别无其他选择。
(三)我国大豆保护空间小,国内政策调控能力有限。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进口大豆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关税3%,是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的1/20,豆油和豆粕等加工品的进口关税也很低。中国目前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仅有进口检疫审批和转基因安全证管理,这些措施对大豆的保护效果十分有限。近年来,为保护豆农利益,国家曾多次出台保护和促进大豆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包括良种补贴和收购支持等,但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特别是随着国外大豆在国内市场份额的逐渐增加,如何有效保护国内大豆产业成为一个难题。从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豆农收益虽有增加,但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而且国储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加工国产大豆的压榨企业因原料价格上涨利润急剧下滑,大多数处于停产状态。
二、产生大豆困局的原因
大量进口大豆有其必然性。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大豆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中国豆农并没有分享到需求增加带来的好处,反而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大量进口大豆带来的利益大都被国外农民和企业所占有。究其原因,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不强是根本,但贸易政策制定的失误也是重要因素。入世谈判中,我们没有预见到我国大豆竞争力状况,如果当初在入世承诺中大豆关税不是3%,而是30%或更高,国内大豆产业当是另外一种局面。
(一)国产大豆不具国际竞争力
我国大豆无论在种植规模、单产、投入产出效率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各方面都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种植规模。 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曾是世界第二大大豆种植国,与美国的种植面积相差无几。但是之后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巴西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阿根廷和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而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则徘徊不前(图1)。
图1 1961-2009年主要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
另外,我国大豆户均种植规模约0.5公顷左右,东北主产区也只有3公顷左右。而美国大豆主产区平均种植规模为300公顷,巴西和阿根廷比美国还大。小规模生产决定了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较低。
单产水平 。单产水平反映了包括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在内的综合竞争力因素。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相对较低,不足美国的3/5。美国大豆单产一直高于其他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的单产快速提高,目前已接近美国;加拿大近5年单产水平上升很快(表1)。
表1大豆主要生产国的单产水平
单位:千克/公顷
时间 | 美国 | 巴西 | 加拿大 | 阿根廷 | 中国 | 印度 |
1961-1965 | 1629.0 | 1047.4 | 1931.6 | 1060.0 | 707.9 | 446.5 |
1966-1970 | 1758.9 | 1119.6 | 1958.4 | 1118.8 | 988.0 | 439.7 |
1971-1975 | 1825.5 | 1459.4 | 2049.2 | 1469.7 | 1033.5 | 762.6 |
1976-1980 | 1945.5 | 1542.6 | 2178.3 | 1987.0 | 1051.1 | 839.0 |
1981-1985 | 2019.8 | 1714.3 | 2257.0 | 2048.6 | 1244.2 | 729.2 |
1986-1990 | 2161.2 | 1745.5 | 2456.4 | 2022.2 | 1400.6 | 774.8 |
1991-1995 | 2436.8 | 2015.1 | 2575.5 | 2161.7 | 1564.7 | 937.1 |
1996-2000 | 2557.0 | 2334.6 | 2645.7 | 2259.2 | 1752.6 | 1034.2 |
2001-2005 | 2646.7 | 2548.3 | 2256.2 | 2590.9 | 1738.1 | 975.3 |
2006-2009 | 2829.4 | 2656.0 | 2628.0 | 2580.1 | 1617.6 | 1100.6 |
数据来源:FAO。
最大的种植面积和最高的单产水平使得美国大豆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54%以上的大豆及其产品用于出口(图2)。
图2 1961-2009年主要国家的大豆产量
投入产出。 美国大豆虽然单产水平较高,但其销售价格较低,每亩净利润和现金收益略低于我国,2009年国产大豆价格比国际价格高35%。美国对大豆补贴政策多,补贴力度大,增强了美豆的国际竞争力。从成本构成来看,美国种植大豆使用的种子、农药、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税金及保险费支出高于我国,而肥料、作业费、灌溉、雇工、劳动机会成本和土地机会成本的支出则低于我国。美国种植成本的构成主要是资本性投入,如购买农机及种子和农药等,而我国大豆种植成本主要由劳动及土地的折现费用构成。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大,虽然单位面积收益比中国低,但规模效益显著(表2)。
表2中美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对比
单位:元、千克/亩
2009 | 2006 | |||||
美国 | 中国 | 黑龙江 | 美国 | 中国 | 黑龙江 | |
产量 | 210.71 | 128.79 | 127.20 | 204.79 | 128.40 | 129.50 |
产值 | 493.92 | 485.71 | 469.87 | 333.66 | 335.37 | 312.36 |
总成本 | 404.91 | 378.19 | 384.81 | 360.58 | 267.53 | 264.68 |
种子 | 62.17 | 29.15 | 25.56 | 44.72 | 20.84 | 16.88 |
肥料 | 26.95 | 47.06 | 56.63 | 15.61 | 39.96 | 41.58 |
农药 | 19.42 | 10.61 | 9.46 | 18.59 | 7.43 | 8.79 |
作业费 | 8.07 | 47.74 | 58.51 | 9.22 | 31.07 | 41.30 |
燃料动力 | 15.17 | 0.05 | 0.00 | 20.68 | 0 | 0 |
灌溉 | 0.15 | 2.35 | 0.24 | 0.20 | 1.80 | 0 |
雇工 | 2.36 | 11.55 | 16.96 | 2.78 | 7.68 | 11.01 |
劳动机会成本 | 18.93 | 91.98 | 63.22 | 22.07 | 74.19 | 42.59 |
固定资产折旧 | 85.38 | 1.51 | 1.49 | 67.58 | 3.33 | 2.43 |
土地机会成本 | 122.63 | 129.84 | 148.17 | 115.87 | 75.95 | 94.88 |
税金与保险费 | 12.19 | 1.55 | 1.76 | 8.63 | 1.65 | 2.65 |
净利润 | 89.00 | 107.52 | 85.06 | -26.92 | 67.84 | 47.68 |
现金成本 | 263.36 | 173.28 | 199.47 | 222.63 | 127.97 | 146.58 |
现金收益 | 230.56 | 312.43 | 270.40 | 111.03 | 207.40 | 165.78 |
平均出售价格 /50 千克 | 117.20 | 184.17 | 180.85 | 81.46 | 125.76 | 116.80 |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 |
美国对大豆实行了很多补贴政策,包括直接支付、反周期支付、平均作物收益选择计划、收入保险计划以及永久灾害援助计划等,仅2008/09年度对大豆直接补贴与保险补贴就超过21亿美元,仅此两项对大豆补贴折合26.37美元/吨。2008年的农业法案又提高了2010-2012年的反周期支付目标价格(表3)。
表3美国对大豆的补贴政策标准
支持项目 | 补贴标准 |
市场援助贷款(不可追溯贷款) | 2002-2012年$5/蒲式耳,约合183.72美元/吨 |
直接支付率 | 2002-2012年$0.44/蒲式耳,约合16.17美元/吨 |
反周期支付率 (目标价格-直接支付率-贷款率) | 最大支付率 2002-2009年$0.36/蒲式耳,约合13.23美元/吨 2010-12年$0.56/蒲式耳,约合20.58美元/吨 |
目标价格 2002-2009年$5.8/蒲式耳,约合213.11美元/吨 2010-2012年$6.0/蒲式耳约合220.46美元/吨 | |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
此外,品种差异、技术分散及生产条件差也是导致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弱的原因。
(二)缺乏必要的产业保护手段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对本国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在采取的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竞争以及其他边境管理等保护措施中,关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为62%,而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只有15.2%。
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强国,不仅有大量的农业国内支持补贴,还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设立高关税(如糖的关税185%),对部分出口产品实行出口补贴(如棉花),并通过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保护产业安全;欧盟为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设立了农产品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通过国内支持、边境措施等手段保障国内产业健康发展。欧盟的乳制品进口关税高达264%,食糖169%,牛肉115%,稻米94%;日本的稻米进口关税为778%,乳制品493%,食糖346%,牛肉50%;挪威牛肉进口关税为604%,猪肉500%,豆油126%,稻米85%。
对发展中成员而言,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关税便成为最直接、有效的调节措施。印度的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13%,是我国的7.4倍。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进口量越大的产品,恰恰是关税较高的产品。然而我国对农业的保护一直重视不够,大豆非常具有代表性。
三、国产大豆产业路在何方
对于中国大豆产业的未来走向,专家意见不尽相同。有些认为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看,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进口大豆等于进口土地和水资源,持续、大量进口大豆将使我国大豆产业逐渐消亡;有些专家则认为我国必须支持大豆产业发展,确保国内供给和粮食安全,并且也能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今后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首先,我国还将继续大量进口大豆。 我国国情决定了需要进口土地集约型的大宗农产品,如果不进口大豆,可能会进口小麦、玉米或其它产品。2009年我国耕地18.26亿亩,播种面积23.8亿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瓜菜、油料、棉花、糖料分别为3.1亿亩、2亿亩、7400万亩和2800万亩。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振兴大豆产业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做法难以实现。
其次,国产大豆竞争力不强格局难以改变。 通过发展转基因大豆来提高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也很难做到,即便我们的转基因技术水平能赶上美国,但我国的小规模经营特点决定了我国大豆不可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不可逆转,提高大豆进口关税或增设进口关税配额来保护国内大豆产业几乎没有可能。
第三,国产大豆不能放弃。 我国大豆种植既关系到几千万农民生计,也有利于保障一定程度自给,增强国人粮食安全的信心。因此,国产大豆不能放弃。给予中国大豆的选择只能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及如何在大豆大量进口的同时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走非对称竞争之路。 保障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保证其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当前,国际上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存在较大价差,美国出口到日本的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远高于出口到我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我国可以支持非转基因大豆发展,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安全、营养、高蛋白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牌,增强非转基因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保证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需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支持。
(一)加强对国内大豆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持。 首先要建立对贸易损害的补偿机制,加大大豆生产支持力度,增加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建设投入,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支持手段,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良性循环。其次,创造非转基因大豆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标签等措施严格区分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加强宣传,提升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形象,稳步建立消费群体。三是短期内继续采取临时收储、加大对加工企业的补贴力度等措施。四是扶持和引导主产区豆农和加工企业联合,构建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增强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阶段性采取“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短期内消化收储的大豆。 美国是我国大豆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08/09年度,美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直接补贴和保险补贴两项便折合26.37美元/吨,占2008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平均价格的3%-5%。因此,我国必要时可对美国大豆采取反补贴措施,征收一定比例的惩罚性关税。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进口大豆的竞争力,缓解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得进口大豆价格适当提高,有助于消化近年的国储库存。适当的贸易救济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成本,对国内大豆供给影响不大。必要时也可考虑启用一般保障措施。
(三)支持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开拓和出口营销。 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相比,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在满足国内非转基因大豆需求的同时,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障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活力。首先要建立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打造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拉开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价格差距。其次是设立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财税和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第三是在市场开拓和出口营销方面支持非转基因大豆,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空间,并加大对日韩和欧洲等市场的开拓力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可利用的政策调控空间太小。国际经验表明,各国高度重视对政策空间的保护。在WTO多哈农业谈判中,美国现有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实际不足100亿美元,但要求削减后不低于150亿美元;虽然印度农产品平均关税高达113%,但由于担心削减关税后影响其农业发展,还坚决要求有特保机制(SSM)来保障产业安全;其他成员也为了各自利益寸土不让。相比之下,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享有的国内支持空间比其他发展中成员更小。大豆的故事尚未结束,我们更应思考如何才能让我国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产品不再步大豆后尘。大豆一个产品还影响不了我国农业的基本面,但当几种大宗农产品同时或先后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国农业的发展将面临危机,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因此,在今后的多双边贸易谈判中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留下业已不多的空间,争取少让类似大豆的事件重演。
(农业贸易研究2011年第7期,徐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