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田野革命”托起百姓致富梦

17.09.2015  18:33

  9月8日上午,笔者漫步于大竹县清水镇拱桥坝村核桃种植基地,只见个大圆润的核桃挂满枝头,煞是喜人。该县林萍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林萍介绍说,专合社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社员200多户,建立优质核桃种植基地和育苗基地。通过自筹、入股、贷款及政府补助等渠道,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在庙坝、杨通等20多个乡镇栽植优质核桃4万多亩,并以达州为中心,辐射川东地区发展核桃种植面积20万亩。同时引进外资投建核桃深加工厂,三年后,核桃深加工厂几条生产线全部上线,年加工核桃量在3万吨到5万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涌现、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大竹县不断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田野上的“工业革命”以蓬勃之势席卷全县。

   一、育主体,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钢架结构作业。今年10月该项目投产后,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糯米粉生产能力将新增3万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糯米粉生产加工基地。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面对近年来市场疲软、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创新升级调结构,开发新品拓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大竹县先后出台了“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7条”“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7条”“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专业化生产和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订单农业、二次返利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带动农户23万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39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11家,市级示范6家,带动农户18万户;创新培育家庭农场23家。

   二、活流通,实现农产品市场集约化

  大竹县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同时,依托西博会、渝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川货全国行”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契机,为参展业主免费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业企业参加,大力推介大竹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

  今年上半年,大竹县组织东柳醪糟、益寿黑花生、贺家豆干等16家农业企业分别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全国高校校园商贸采购会、渝洽会等国内大型展销会及市内、县内各种展销会,使该县农产品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场进一步扩大。

  目前,该县已建成集检测、分选、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益寿黑花生农产品集配中心1个,总投资490.6万元,配置气调保鲜库4个、库容3600立方米,可同时冷藏1000吨农产品。该县醪糟、苎麻纺织品、黑色类农产品、畜禽产品等已成功融入重庆、成都等市场、并建立了融入重庆特色蔬菜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三、树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品牌化

  大竹县以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申报和推介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今年,该县县委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认定或评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商标的企业分别按照50万、10万、3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度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给予2万、3万、5万元的奖励。迄今,全县绿色食品达17个。

  目前,该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累计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达州市知名商标11个,四川名牌9个、绿色食品17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

  田野革命,沃土生金。今天,传统农业大县大竹已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希望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