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教授厂里坐镇 “攀高枝”攀出张张订单

03.06.2015  20:55

四川在线消息(王晓林 四川日报记者 袁婧) 5月31日,适逢周日,达州市大竹县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和工人仍旧在忙碌。“没办法,我们的苎麻供不应求。”玉竹麻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小祝说,今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2015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上,该公司达成了30项意向合作协议,其中不乏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客商。

5年前,玉竹麻业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麻纺改制企业,受到国内外纺织品成本走高、苎麻脱胶污染严重、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因素影响,发展举步维艰。2013年底,达州市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玉竹麻业有限公司、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有幸获得建站资格。

以苎麻产业和汽车特种橡胶制品为依托,玉竹麻业与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工作团队,川环科技与清华大学徐光教授工作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那么,从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地方企业借到了什么?


借力借智 突破技术瓶颈

回想第一次见到姚穆院士,张小祝形容自己的内心是“惴惴不安”。早在工作站授牌之前,张小祝就带着自己的纱线产品,走进了姚穆院士位于西安工程大学的办公室,“起初很紧张,但是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姚院士对苎麻的厚爱、对纺纱技术革新和产品提质的独到见解,让我看到了苎麻产业的发展希望。”从当面拜访,到邮件、电话往来,到厂指导,探讨和合作一直持续了下来。

在姚穆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指导下,张小祝带领公司首次将集聚纺技术应用到苎麻长纺行业,克服了传统苎麻纱毛羽多、表面发毛、疵点明显的缺点。“这项技术优化了苎麻纤维的优良特性,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张小祝言语中多了一份骄傲。此外,他们还积极引种优质高支苎麻种子、创新苎麻收割模式、应用麻竹(绢)混纺纱技艺等技术。从对“”的要求到对“”的追求,玉竹麻业走上了“高、新、特、精、优”的发展之路。

对比玉竹麻业,川环科技“攀高枝”的探索工作也不敢落下,直接把教授请到了厂里。“徐光教授第一次来就告诉我们,产品应走专有化、精细化道路,甚至大胆提出公司的销售目标应朝着1亿元或更高产值奋斗。”川环科技技术副总经理文勇回忆,当时川环的销售收入才3000万元,1亿元对他们而言是不敢做的梦。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造,技术瓶颈是“中梗阻”。徐光和他的团队,带领川环科技围绕车用特种橡胶材料工艺与装备、车用胶管自动生产线升级改造、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燃料管路系统研究等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仅去年以来,就升级改造自动生产线30余条,解决技术难题22个,申请国家专利1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


长效合作 盘活地方产业

院士、专家来了就是不一样,不仅破解了技术瓶颈,还带来了全球尖端信息和其他资源,也让我们企业受益匪浅。”尝到院士资源带来的甜头,张小祝难掩喜悦。在工作站的牵引下,今年玉竹麻业与北京邦维高实科技公司签订十年订单,新建2000平方米厂房专门生产军用特种掺碳腈氯纶。

与此同时,川环科技“川环”商标成功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公司与北京吉普、上汽五菱、一汽大众、长安福特、吉利、保定长城等300多家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配关系。

2014年,玉竹麻业新增利税160万元,川环科技实现产销5.05亿元,同比增长6.32%。

为构建与高端科研团队和智力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工作站之初,大竹县就及时成立了服务领导小组,在县科协成立工作站联席会议办公室,落实每年10万元的基本运行经费,并会同企业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工作制度,明确成果运用、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措施11条。

在长效合作机制的引导下,除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大竹县还与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促成了33名行业专家教授的柔性引进,推动开展了信息交流、技术共享、人才代培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