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连通千万家信息巧架“致富桥”——大竹县贫困群众搭上“互联网+”脱贫奔康快车

08.12.2017  15:23

 

脱贫攻坚实现精准发力在于信息的畅通与快捷,大竹县积极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从“扶志”到“扶智”,从“授鱼”到“授渔”,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手段,精准对接供需,群众线上“点单”,干部线下“跑腿”,“精准”贯穿扶贫全过程,“网络”打开致富新前景。

一、“互联网+精神扶贫”:浸润感恩奋进向善向上的“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如何破除贫困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思想保守落后的“瓶颈”?大竹县实施“互联网+精神扶贫”,利用网络覆盖“无盲区”的优势,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让广大贫困群众懂政策、感党恩、志图强、能脱贫。一是突出勤劳致富精神干劲,引领扶贫价值主流。通过构建“大竹发布”官方微信平台、大竹县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网络平台,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传递勤劳致富正能量,引导群众主动作为、树立勤劳实干的致富观,在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实干、自觉实干、始终实干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精神扶贫的渗透力。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有感而作《感恩奋进脱贫歌》,谱成曲后,发布网上,并得以广泛传唱,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二是突出向善向上乡贤文化,宣扬扶贫典型事迹。开展“感恩奋进”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全县公开评选产业脱贫、自强不息、知恩感恩、勤劳致富、邻里互助5类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感恩奋进”模范村。通过“大竹发布”微信平台进行为期五天的大众网络投票,活动网页点击量达到16余万人次。同时,开展“四好家庭”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到网上,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突出扶贫扶智致富根本,强化脱贫技能培训。在“大竹发布”网络平台发布农技教学知识,公布驻村农技员联系方式,做到随时“有人帮”,并开设“农民夜校”,利用网络远程终端安排课程,满足培训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实现贫困户“按需点菜”,学习切合自身需要的致富技术,明确“怎么帮”。

二、“互联网+社会扶贫”:畅通贫困需求对接社会资源的“高速公路

大竹县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扶贫,构建连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多元化需求和社会爱心资源有效对接的网络平台,实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社会扶贫格局。一是用好官方平台,精准资源对接。大力推广“中国社会扶贫网”,线上发布贫困地区实际需求,联合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工商业主和公职人员等力量,实现扶贫需求与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目前,全县“中国社会扶贫网”APP下载量达25.3万人次。二是发动大众力量,实施扶贫众筹。向社会广泛发布倡议书,倡导大家关注、帮助、支持贫困户这一群体。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围绕医疗、教育、产业、民生等扶贫众筹项目,解决贫困户的切身需求。川主乡铁佛村第一书记付振堂,通过QQ发起募捐,为该乡中心小学全体学生捐赠校服一套、全体教师捐赠办公用品一套,价值共计14余万元。朝阳乡仙桥村6组贫困户张显达急需建房资金5000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潇在微信朋友圈“”出房屋修建所需资金明细,很快就收到达州商会广东分会会长黄婷捐赠的5000元善款。

三、“互联网+电商扶贫”:搭上网络交易就业创业的“致富快车

大竹县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试点,引导农产品主产地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促进“一村一品”农产品网上销售,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一是服务站代销。整合贫困地区农产品、农村制品等资源,按照网络消费需求打造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印发《大竹县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淘宝实施意见》,在全县成立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创建“益农信息社”,通过大竹之窗、淘宝网、微信等平台公开销售农家土特产品。目前,全县60个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全部投入运营,农村电商网络销售总额突破3亿元;收集消费需求,利用帮扶力量,实行订单代销。庙坝镇黑水村第一书记张文琪,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帮扶对象生产的农产品“打广告”,帮助农户增收3万余元。二是直接到户。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帮助贫困户直接以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增收。针对贫困户及残疾人群体等帮扶对象开展电商扶贫培训,帮助他们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开办网店,直接变身网商,并提供后续服务。同时,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帮扶”平台,有效聚合社会力量,开展精准对接及精准帮扶。三是参与产业链。利用当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龙头企业和网络交易平台,完善信息、物流、金融三大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联通于一体,形成贯穿整个大宗农产品产业链的服务体系。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李家乡大湾村推出“十万鸡蛋进蓉城”计划,采取“合作社+农户+电商”运行机制,构建起产、供、销产业链,为每个农户建立一个二维码,参与农户进行网络化管理。迄今,仅“大湾牌”土鸡蛋就已成交2500余单8万余枚,帮助群众增收10万余元。

四、“互联网+民生服务”:满足智能服务高效透明的“精准需求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贫困群众与干部间沟通平台狭窄、求助途径单一、获取帮扶途径不畅成为扶贫路上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拦路虎”。大竹县通过搭建“三大平台”,全面通畅信息,满足贫困户的多元化需求。一是搭建需求应答平台。在全县51个乡镇(街道)建立官方微信网络平台,对照“四川省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等专业系统,公布帮扶单位、帮扶人员、第一书记等信息及联系方式;开设民情诉求专栏,广泛收集脱贫攻坚意见建议,定期汇总至乡镇(街道)党(工)委会讨论,解决广大民生需求。二是搭建惠民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四大资源”,即:共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政服务、道路交通资源,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县卫生计生局与华西医院联系对接,构建远程医疗问诊系统,在贫困村卫生室投入使用,让贫困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还利用互联网创办“大湾微法庭”,群众随时可通过视频向法院反映情况,做到“咨询有人答,诉讼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理”。三是搭建扶贫监督平台。通过建立“阳光惠民互动平台”,“”出资源、资产、资金分配使用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管。群众只需在电子显示器上刷身份证,就能随时查阅所在村组的财务往来情况,防止“雁过拔毛”式的基层“微腐败”,实现反腐败工作向基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