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法庭:扎根白乡 服务百姓

12.12.2013  20:48

中新网昆明12月12日电(余雪彬)大理喜洲,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小镇,在这里,白族人口约占辖区居民的90%。近日,记者随“云岭楷模”采访团一行来到了这个素有喜乐之洲美誉的西南小镇,走访获得2013年度“云岭楷模”称号的喜洲法庭。

争做汉白双语法官

喜洲法庭现有法官5人,其中,2名法官是白族,每年受理案件数在250件左右。在这样一个白族聚居区,案件当事人大都是白族,因此“精通白话”成了喜洲法庭法官和书记员的一个必备技能。

虽然来自白乡喜洲,但是57岁的赵国材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汉族人。转业前,赵国材的部队驻扎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颇具语言天赋的他熟练地掌握了傈僳语。这个优势让他在怒江的工作和生活如鱼得水。但到喜洲后,这却成了限制他工作的一个短板:因为傈僳语和白语在表达上会经常出现“同字不同义”的情况,由于语言不畅,赵国材在喜洲法庭初期工作的开展中闹了不少的笑话,这让老赵决心好好学习白语。在日常工作中,赵国材定期到当事人家里进行回访,最开始只能用白语与当地群众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他现在的白族话说得很“麻溜”了。在老赵的带动下,其余法官也努力学习白语,都能进行日常交流。

虽然现在的赵国材谈及工作说的头头是道,但在工作初期他也经历了很多“坎坷”。至今仍让赵国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基层法庭工作的认识。1994年,刚到喜洲法庭工作的赵国材跟随时任喜洲法庭庭长杨宏建到闵各村送达离婚判决书,要求签字时,当事人因为情绪激动,把判决书放在赵国材的鞋子上签字。有17年军旅生活的赵国材性格耿直,受不了这份侮辱,当时差点儿就要跟当事人进行“全武行”,年轻的赵国材被杨庭长劝止住。经过杨庭长的反复劝说和教育,赵国材才慢慢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份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的赵国材已经成为人人称道的双语法官,不再是那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赵国材与法庭的其他工作人员一道多次参与巡回审判,2012年,赵国材就参与了120多起深入乡镇的巡回审判。20多年的法庭工作为赵国材赢得了赞誉,在喜洲法庭和当地群众中,广泛流传着“有事找老赵师”这样一句亲切的话。

不可或缺的“编外金花

基层法庭因为只有民事审判权,多是处理一些赡养抚养纠纷、离婚诉讼以及其他家长里短的纠纷案件。在传统中国人的心里,“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白族女性看来,法官是外人,这为喜洲法庭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为此,喜洲法庭创新工作方法,从当地村委会选拨了一批有大量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并熟练掌握白族语言的白族“金花”作为“编外法律工作者”。“金花”是对白族女性的一个亲切称呼,在白族语言中,“金花”有夸赞女性品格高的意思。对于众多白族女性,这些“金花”不同于法官,他们是可以讲知心话的大姐。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专业的法律培训,但是这群“金花调解员”却成了喜洲法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金花调解室”成立,当年受理案件60起,截止今年11月,受理案件39起。自成立以来,“金花调解员”的调解成功率是100%。

今年7月,“金花调解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杨大妈。年过6旬的杨大妈是一个传统的白族女性,因为长期遭遇家庭暴力,跑来喜洲法庭要求离婚。“金花”杨美秀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经过10多天的调查走访,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老俩口由儿子和女儿分别赡养,分居不离婚。这个方案既解决了老两口的问题,也把赡养问题给理清了。在“金花调解员”施玉萍和段六丽看来,做“金花调解员”既是荣誉,也是重托,他们身上肩负着当事人和法庭的嘱托,因为调解工作是基层法庭工作的重要部分。

植根白乡服务百姓

除此之外,为更好的服务当地百姓,喜洲法庭还开展巡回审判、“法庭公开日”等活动。巡回审判是指法庭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基层,在百姓家门口“设简易法庭”。这样的举措既节省了案件当事人来往法庭的时间,也为当地百姓带去了生动的普法教育课。2012年,喜洲法庭巡回审判案件220件。

法庭公开日”系列活动也是喜洲法庭进行普法宣传的一个举措,将当地的村组干部、中小学生、普通村民请到办公地进行参观,已成为法庭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该活动自实施以来,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我觉得只有植根白乡,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履行法律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我们法庭会场里面的这句标语‘将忠诚铸进庄严的国徽,用公正架起金色的天平’,这句话也是我对司法公正公平的理解。”喜洲法庭庭长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喜洲百姓的知法守法水平参差不齐,以后法庭应该多“走出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加强与当地村组委员会的联系,从源头上做到“司法为民,执法为民”。

云岭楷模”2013年度的选拨活动前后共收到来自各行各业180多个申报书,最终从中选出了20个先进典型,喜洲法庭是今年入选“云岭楷模”的为数不多的团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