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在异国他乡深情传递

19.06.2014  18:47
大爱在异国他乡深情传递         
——四川省38年援外医疗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石小宏图片为资料图片
  历史是需要记忆的,呈现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忆。
     当人们回望历史的时候,都会觉得时间过得真快。1976年4月15日,我省第一支由29名精心挑选,来自内、外、妇、骨等主要科室医生组成的医疗队首次跨出了国门,奔赴莫桑比克。这是我省第一次派出援外医疗队,也从此拉开了我省医疗援外的序幕。从这一天起,38年来我省相继向阿联酋、佛得角、东帝汶、安哥拉等9个国家派遣57批医疗队,累计673名队员。每一批医疗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每一名医疗队员都经受了考验,成为光荣的人道主义使者和中外人民友谊的使者。
     38年里,我省派出的援外医疗队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诊疗技术,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德,赢得了受援国的高度赞扬,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为此,四川援外医疗队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多次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称号,多次获得了受援国总统奖、模范医生等众多的国际荣誉,援外医疗队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责任:
为了人道主义和友谊
     在遥远的东帝汶、莫桑比克等国,活跃着一批批来自中国的医生,他们远离故土,忍受着孤独、艰苦,面临着传染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他们却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将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传递到四面八方,在这里他们被称为“真正的朋友”,他们就是——中国援外医疗队,而来自我省的医疗队就是他们其中的一支。目前,我省承担了我国援助的所有葡萄牙语系国家援外医疗队的派遣工作,是援助国家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38年时间,673名队员。在执行着援外的任务中,每一位队员都有众多的感人故事,有时他们甚至需要用生命去完成任务。
     2006年4月底,东帝汶发生骚乱。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刘顺忠教授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各国侨民和外国机构纷纷撤离,已两年多没回家的援东帝汶医疗队也准备奉命撤离。但东帝汶政府希望医疗队暂不撤离,考虑到动乱中有很多人急需医疗救助,在中国政府的安排下,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起初,我们把机关枪的连发声当成了鞭炮声,但随后催泪瓦斯的浓烟飘过来,大家不停呛咳流眼泪,才知道真的打起来了。医疗队驻地距离战火最激烈的政府大楼仅两三百米远,尽管险象环生,但队员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面对威胁的不仅是战乱,还有各种传染病。莫桑比克是艾滋病高发区,10个人中就有1人是感染者。2002年,第14批医疗队来到这块非洲大地时,队员们就面临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威胁。“手术时,我们必须戴上面罩或者防护镜,手套必须戴两层,衣服上还要罩上围裙。”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专家周维良这样说道。一次手术中,周维良准备接过助手递来的针时,正好碰上了针头。他马上就把手套脱了,用肥皂水冲洗,再把针刺破部位的血往外面挤,然后用碘酒涂抹,又服上了可以抑制病毒的药。由于这种药有强烈的副作用,周维良在一周时间里体重竟然下降了10多斤。
     除艾滋病之外,疟疾、登革热等也在威胁着队员的安全,在我省673名援外队员中,就有2名队员遭到不幸,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这块土地上。
 
奉献:
用生命和坚韧
     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工作和生活上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需要用很大勇气来克服。
     作为首批到安哥拉援助的医疗队员,谷霞和队员们的住地更像是一个“工棚”。由于板房质量太差,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无奈之下,队员们只能将脸盆用作接水的工具,更让谷霞她们感到不安的,还是孤独感。刚去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就连打国际长途电话也需要走很远的路,在遥远的他乡,想念家人时的唯一办法,就是看看随身携带的照片。
     2000年8月,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专家冉崇兰,带领8位队员组成第九批医疗队,飞抵佛得角本岛圣地亚哥岛的首都普拉亚中心医院。一进普拉亚中心医院,8名中国医生惊呆了,病房人满为患,由于卫生条件极差,臭气熏天。在医生住的地方,也没有专门厨师,医生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后还得自己煮饭。加上常年高温干旱、自然资源贫瘠、经常断电,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就连平常最爱吃的猪肉也无处可买。
     既没有蔬菜,也没有干净的水,先后三次参加援外的绵竹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革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参加援外是到东帝汶,当时东帝汶的水质很差,为解决饮水问题,他们只能买来淡化的海水使用。当地蔬菜品种又少,饮食不习惯,导致很多队员都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没有什么不可以克服,既然选择了援外医疗,就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付出。”刘革如是说。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援外医疗更是一趟苦得不能再苦的“苦差”。不少援外医疗队员大多是卓有建树的青壮年医疗专家,面对子女入学、父母生病等等困难,支撑他们的唯有传承华夏儿女数千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敬业:
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生活上的困难、情感上的孤独、传染病的威胁……在队员心里都是能够克服的,因为他们知道,到异国他乡的目的就是要为当地群众带去健康。
     在刘革援助的东帝汶国家医院里,仅有3名麻醉医生,除了刘革以外,还有一名澳大利亚医生和一名古巴医生。一次,那名澳大利亚医生有事外出,古巴医生又因病没法工作,整个医院就只剩下刘革一个麻醉医生。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刘革一人主动承担了医院所有手术的麻醉工作。原以为也就坚持几天的事,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天,由于当地的手术量较大,刘革只能坚持24小时白天黑夜不间断的工作。大大小小的手术都是他担任麻醉医生,到了第7天,整个人差不多虚脱掉的刘革,甚至坐在手术台边都能随时睡着。
     其实几乎所有的援外队员都在这样的高强度下工作着。
     援安哥拉第三批队员邹显巍在他的日记上这样写道:2014年1月17日,正式上了2周的班,体会最深的罗安达总医院工作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的。因为内科每天的就诊人数在200到250人,每天上午医院门口很多病人在排队,由于病人实在太多,基本不能按时下班。晚上夜班,从晚6点接班后就忙个不停,重病人很多,至晚上11点也没有时间吃晚饭,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到食堂去吃了点冷饭,尽管一点胃口也没有,但还是强迫自己吃了点。
     这就是我们的队员,这就是我们援外医疗队的真实写照。
 
成效:
填补受援国医疗科技空白
     1986年7月7日,在莫桑比克的医疗史上是值得一提的日子。这一天,我省援莫桑比克医疗队成功完成了该国历史上首例上臂断肢再植手术,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医疗队援外日子里,队员们不仅用他们精湛的技术帮助着群众,还努力帮助着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填补了当地的一项项医疗技术空白。
     2004年,40岁的成都市七医院妇科专家陈旭军参加我国首支援东帝汶医疗队。她在东帝汶率先开展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癌根治术,利用我国援助的抗癌药开展癌症化疗。率先开展不孕症的治疗,使很多不孕症患者当上了妈妈。在援外的7年多时间里,她为当地医院做的膀胱阴道瘘、阴道直肠瘘、全阴道成形术等手术,填补了当地的技术空白。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以它的简、便、廉、验的特色在非洲大地上发挥着它的作用,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2010年9月,四川援外医疗队的刘华来到了几内亚比绍。他发现,当地的疟疾、高血压、结核、疝气、颈腰椎病等等多发病,也正适合中医针灸治疗。刘华告诉记者,有个名叫Ruben的病人, 三岁时患过病毒性脑炎,遗留下面瘫,一直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处求医,十多年病情也无起色。就在家里人几近绝望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医疗队的诊室。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很多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没法用,刘华只能进行针灸治疗。一个疗程后病人口角流涎的情况有了好转,面部感觉也好些了,这也让Ruben和他的家人看到了康复的希望。一个月后,病人终于能露出一点羞怯的笑容了,远在葡萄牙的病人妈妈听说后很惊奇,专程赶到几内亚比绍,赶到医疗队,激动地握住刘华的手,连声不迭地说着谢谢。
    2012年的9月5日上午10点,刚刚履新的东帝汶总统塔乌尔·马坦·鲁瓦克在总统府向援东帝汶医疗队全体专家颁发嘉奖证书。东帝汶立国十年,由总统亲自向援助人员颁发嘉奖这还是第一次。鲁瓦克总统动情地说,邀请你们到这里,一方面表示我国政府和我本人最诚挚的感谢,另一方面你们在这里的工作兢兢业业、技术精湛,救护的患者数以万计,也谨代表我国人民对你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医疗队用行动赢得了友谊,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尽管东帝汶经济落后民生维艰,当地群众仍然积极捐款,令人感动。
 
重视:
选精英抓落实送关爱
     派遣援外医疗队是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援外医疗队为促进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外医疗队工作,要求全面推动我省援外医疗队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四川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为此,省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援外医疗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做到早规划、抓培训、强管理、重关爱,广泛宣传,选派工作负责、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优秀医务人员参加援外医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外事侨务办等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援外医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各市州和派员医院也制定了激励措施,认真落实援外医疗任务。
    援外医疗条件艰苦,队员长期远离家人,对援外队员的人文关怀,一直贯穿我省援外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我省各级领导多次到受援国工作地,实地解决他们的困难,给他们以鼓励。省卫生计生委和各派员医院积极安排队员回国探亲或家属出国探亲,队员与家人在受援国的团聚成为他们援外生活中的永恒纪念。与队员家属保持经常性沟通,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解除队员的后顾之忧,为队员在国外安心工作创造条件。
    在完成派遣援外医疗队国家任务的基础上,我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主动、积极开拓援外医疗工作的新路径。从2003年起至今,我省连续10年承担了主要面向非洲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国家卫生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共有来自五大洲64个国家的805名学员到四川参加了艾滋病防治、中医针灸、临床护理和妇幼卫生的培训研修,构建起了四川卫生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援外医疗是一项长期的使命,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领导下,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不懈努力下,我省的援外医疗工作一定会为历史书写下更光荣的篇章。
 
四川省援外医疗工作大事记
     1976年4月15日,四川省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赴莫桑比克服务。
     1981年7月15日,四川省援阿联酋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1986年7月7日,四川省援莫桑比克医疗队成功完成该国首例上臂断肢再植手术。
     1987年9月1日,莫桑比克卫生部长向四川省援莫桑比克第六队医疗队员全体队员颁发荣誉铭牌。
     1988年8月2日,四川省援佛得角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1988年8月25日,四川省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2000年6月9日,四川省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2002年7月14日,几内亚比绍卫生部长向四川省援几内亚比绍第一队医疗队员颁发荣誉证书。
     2003年12月20日,四川省援东帝汶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2004年11月28日,四川省援瑙鲁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2006年6月2日,东帝汶发生社会动荡,四川省援东帝汶医疗队仍然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被誉为“危邦天使”。
     2007年8月19日,瓦努阿图总统向四川省援瓦努阿图第二队颁奖。
     2008年9月25日,东帝汶副总理授予四川省援东帝汶医疗队第二队队长“模范医生”称号。
     2009年6月23日,四川省援安哥拉医疗队第一队赴受援国服务。
     2010年9月20日,东帝汶总理向四川省援东帝汶医疗队员颁发政府嘉奖。
     2012年9月5日,东帝汶总统向四川省援东帝汶医疗队颁发政府嘉奖,队长第3次被评为“模范医生”。
           2013年8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了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我省援安哥拉医疗队第一队荣获先进集体称号,两名多次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的医生荣获先进个人称号。